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抗出血因子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抗出血因子即维生素K,维生素K是一类含有甲萘醌结构的抗出血性化合物的总称。在动物体内,具有生物活性的是维生素K2,而维生素K1和维生素K3经吸收后都要在肝中转化为维生素K2才能发挥功能。不同维生素K的吸收率是不同的,一般在10%~70%,也有人认为维生素K3的吸收率可达100%。

维生素K1在肝脏中的沉积量很高,维生素K3则很低且分布于全身各种组织,排出速度又很快。因此,维生素K的缺乏症一般是由于日粮中提供不够或肠道微生物不能合成而引起的,并非体内贮存量不足。

维生素K的生理功能维生素K又称为抗出血因子,是因为它与动物有机体的血液凝固有密切关系,是合成凝血酶原因子Ⅱ,调节凝血因子Ⅶ、Ⅸ、Ⅹ的必需成分,是维持血液凝固机制系统的功能所不可缺少的。这4种凝血蛋白的前体都必须先在肝脏中合成,需要在维生素K的参与下转变为活性因子。虽然维生素K本身并不是凝血酶原的组成成分,但它以某种方式参与凝血酶原及血液凝固因子的合成。维生素K缺乏时,凝血因子活性降低,凝血时间延长,在补充维生素K4~6h后可恢复正常,但摘除肝脏的动物却不能恢复。

维生素K的缺乏症维生素K缺乏的主要临床症状是凝血功能下降,还伴有凝血酶原浓度降低和出血症等。维生素K严重缺乏时,会导致皮下组织广泛性出血和肌肉、消化道、泌尿生殖道、腹腔和脑等器官或组织内出血,并往往造成动物死亡。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凝血时间延长及出血症等,可导致动物发生贫血,还会引发肌退性变化,即横纹肌纤维被纤维结缔组织取代,在心脏和骨骼中出现透明质退化的现象,可以通过补充维生素K来治疗1。

维生素K的添加和安全性为了消除维生素K颉颃剂和微量元素引发维生素K活性下降的可能性,添加维生素K时应适当地考虑增加添加量,以保证动物最佳生产性能的发挥。添加维生素K时还应考虑应激时适当增加补充量。实验表明,断脐、阉割等应激状态下,仔猪更易出现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症。

维生素K超量供给会产生毒性反应,主要是造成血液循环系统的紊乱。天然的维生素K(维生素K1和维生素K2)在很高剂量下使用无毒,但人工合成的维生素K3超量使用时会使人、豚鼠、犬和兔中毒,其中毒剂量一般为需要量的1000倍,使用维生素K2的中毒剂量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低剂量的维生素K3盐在饲料中作为维生素K补充时,是相当安全而且有效的,但不能被用作出血症的治疗剂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