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适应症为用于治疗糖尿病。

成份本品主要成份及其化学名称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
本品为低精蛋白锌胰岛素混悬液(NPH)。
活性成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它是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利用酵母生产的)。
1IU(国际单位) 相当于0.035毫克无水人胰岛素。
化学结构式:

分子式:C257H383N65O77S6
分子量:5808
辅料:硫酸鱼精蛋白、氯化锌、甘油、磷酸氢二钠二水合物 、间甲酚、苯酚、氢氧化钠、盐酸和注射用水。
本品以间甲酚和苯酚作为抑菌剂,每100ml本品加入间甲酚0.15g和苯酚0.065g。

性状本品为白色或类白色的混悬液,振落后应能均匀分散。在显微镜下观察,晶体呈棒状,且绝大多数晶体的大小应为1~20μm。

适应症用于治疗糖尿病。

规格3ml:300国际单位(笔芯)

用法用量本品为中效胰岛素制剂。
用量
剂量应根据患者的病情个体化。个体胰岛素需要量通常在每日每公斤体重0.3-1.0国际单位之间。当患者在胰岛素抵抗时(处于青春期或肥胖状态),每日的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增加。而当患者体内残余的内源性胰岛素分泌时,每日的胰岛素需要量可能会减少。
由医务人员来决定每天注射一次或几次。本品可单独使用或与短效胰岛素混合使用。在强化胰岛素治疗当中,本品可用作基础胰岛素治疗(晚上和/或早上注射),配合短效胰岛素(餐前注射)使用。
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良好的血糖水平控制,可以有效延缓糖尿病晚期并发症的发生。因此,建议对血糖水平进行密切监测。
剂量调整
伴发其他疾病时(特别是感染和发热),通常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会增加。
肾功能或肝功能不全时,患者的胰岛素需要量会减少。
当患者的体力活动量或进食量发生改变时,其所用的胰岛素的剂量要相应的调整。
用法
皮下注射。本品绝不能用于静脉注射。
在大腿做本品的皮下注射;如方便,也可在臀部部位、臀部或三角肌部位做皮下注射。
经大腿皮下给药比经其他注射部位给药吸收过程更加缓慢且稳定。
将皮肤捏起注射可将误做肌肉注射的风险降到最低。注射后针头需在皮下停留至少6秒钟,以确保胰岛素被完全注射入体内。
为防止脂肪代谢障碍(脂肪萎缩和脂肪增生),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
本品包装内附有详细的操作说明。
本品被设计为与诺和诺德胰岛素注射系统(可重复使用的耐用装置)和诺和针[sup]®[/sup]配合使用。使用时,请遵照注射系统随附的说明书进行操作。
使用本品前
▲ 检查本品标签以确定胰岛素类型正确。
▲ 使用前请检查本品,包括橡皮活塞。如果笔芯已被损坏,或者未使用过的笔芯的橡皮活塞与白色条码带分离,即两者之间出现间隙,请不要使用本品,请到供应商处更换。请参见注射装置中的详细说明。
▲ 每次注射时都请换用一支新的针头以防止污染。
▲ 针头和本品均不可多人共用。
不能使用本品的情况
▲ 胰岛素注射泵。
▲ 对本胰岛素产品、间甲酚或者其他成份过敏者。请查阅本说明书中的过敏症状。
▲ 低血糖反应。
▲ 如果笔芯或装有笔芯的注射笔发生坠落、损坏或挤压,会存在胰岛素外漏的风险。
▲ 如果本品贮藏不当或被冷冻。
▲ 如果本品混匀时不呈白色均匀的混悬液。
如何使用本品
本品用于皮下注射。绝不可直接注入静脉或者肌肉。
应在注射区域内轮换注射部位以避免形成肿块。最佳的注射部位为:腹部,臀部,大腿前部或者上臂。在腹部注射起效更快。
胰岛素的混匀
本品在达到室温时,更容易混匀。
当笔芯尚未装入诺和诺德胰岛素注射器时,应将笔芯在a与b位置之间上下缓慢摇动,如图所示,以便能使笔芯内的玻璃球由一端移动到另一端至少20次。每次注射时,至少重复此动作10次。此混匀步骤必须一直重复直至胰岛素呈白色均匀混悬液体。立即注射。

请检查笔芯中至少剩余12单位的胰岛素,以保证充分混匀。如果笔芯中胰岛素的剩余单位小于12单位,请更换笔芯。
如何注射本品
▲ 皮下注射。注射技巧请参照医护人员的建议和注射装置使用手册。
▲ 注射后针头应在皮下停留至少6秒钟,以确保胰岛素完全注射入体内。
▲ 每次注射后都卸下针头,不可连接上针头存放。否则会有药液从针头漏出而导致剂量不准确。
本品不可重复灌装使用。
本品应与诺和诺德胰岛素注射系统和诺和针®配合使用。
如患者同时接受本品和另一种胰岛素笔芯治疗,应分别使用两个诺和诺德公司胰岛素注射系统,每个注射系统分别用于注射不同种类的胰岛素。

不良反应一般来讲,与其他的胰岛素制剂一样,低血糖是最常见的不良反应。当胰岛素的给药剂量远高于其需要量时会发生低血糖。而临床试验及上市使用后的观察结果表明,低血糖发生频率随着患者人群和治疗方案而变化。因此,没有低血糖发生频率的明确数据。严重的低血糖可导致意识丧失和/或惊厥和暂时性或永久性脑功能损害甚至死亡。
下列不良反应按照发生频率和系统器官类别进行分类,其中发生频率按照下述方式进行分类:十分常见(≥1/10),常见(≥1/100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