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柽麻枯萎病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病状

出土半个月以后的幼苗即开始发病,呈现立即枯、枯萎症状。苗期发病,真叶凋萎、青枯,或顶端幼芽焦枯,呈钩头状; 幼根枯死,须根脱落或根尖枯死; 幼茎外表一般无明显条斑,但在高湿时,茎上长有粉红色霉(即病菌分生孢子),茎内木质部导管变褐色。成株期发病,叶片变黄,叶脉由深绿色变黄褐色。天气潮湿时,病株茎秆上生有长条斑,病斑边缘紫褐色,中间长有桔红色分生孢子,最后呈粉红色。变褐的叶脉,经保湿会长出粉红色分生孢子,最后呈粉红色。变褐色的叶脉,经保湿会长出粉红色的分生孢子。干旱时,叶片萎垂,整株干枯,茎部不表现条斑。病株茎内木质部均变为褐色。2

病原此病由半知菌亚门,瘤座孢目,镰孢霉属的的潮湿镰刀菌猪屎豆变种(或专化型)侵染所致。病菌有大型分生孢子和小型分生孢子两种。大型分生孢子镰刀形,直或略弯形,单胞,无色,在孢子梗上多为头状着生,呈桔红色粘孢子团。

病菌生长适温为20-35℃,最适温度为27-28℃,致死温度为60℃、10分钟,最适PH7-8.

病菌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危害柽麻,尚可侵染猪屎豆。

发病规律病地收获的种子,其表面和内部均可带菌,一般带菌率为3-8%,带菌种子是新茬地的初侵染来源。田间出现的病株,在高湿下,茎杆、叶片上可长出大量分生孢子。分生孢子经雨水淋刷或飞溅,可多次侵染邻近植株的根部或茎部,危害植株的维管束组织。在病地土壤中病菌的孢子和遗留田间的病株残体,将成为次年的重要的侵染来源。

多雨高湿,有利于病菌的传播和侵染,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因素。选用病地带菌种子和病地连作,都能加重病害的发生。

防治方法选用无病的种子建立无病留种田或在无病田上选留种子。严格控制从病区、病田调换种子。

药剂处理种子选手 病地种子应用50%的多菌灵200-500倍药液浸种24小时,或用200倍甲醛溶液浸种20分钟,这对压低田间病害的发生良好的效果。

实行轮作倒茬连作的重病地块,可与玉米、薯类、花生、绿豆等作物实行四年以上的轮作,如能水旱轮作,则效果更好。

加强田间栽培管理 柽麻收获后,彻底清除田间残余,深耕土壤,加速病残体的分解,减少表土层的病菌数量。合理密植,合理施肥,加强中耕除草,雨季清沟沥水,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性,减轻病害的发生。

药剂保护连作病地,除做好种子处理外,播种时可撒施或沟施六氯代苯药土(每亩用药1-2公斤,加适量的细土)。在7、8月间,喷洒多菌灵、代森锌或波尔多液等级药剂,能控制病害的迅速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