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黄瓜细菌枯萎病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症状

又称细菌性萎蔫病,浙江、吉林已见发生。发病初期叶片上出现暗绿色水渍状病斑,茎部受害处变细,两端呈水渍状,病部以上的蔓和枝权及叶片首先出现萎蔫,该病扩展迅速,不久全株突然萎凋死亡。剖开茎蔓用手捏挤从维管束的横断面上溢出白色菌脓,用干净火柴棍或小刀刀尖沾上菌脓轻轻拉开可把菌脓拉成丝状。导管一般不变色,根部也末见腐烂,别于镰刀菌引起的枯萎病2。

病原Erwinia amylovora var.tracbeiphila(Smith)Dye,异名且tracbeiphila(Smith)Bergey,称嗜维管束欧文氏菌(黄瓜萎蔫欧文氏菌),属细菌界薄壁菌门。菌体杆状,单生或双生,不成链状,大小1.2~2.5×0.5~0.7(μm)。具荚膜,无芽孢,周生4~8根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好气性或兼性嫌气性。在肉汁胨琼脂平面培养基上菌落圆形白色,光滑具光泽;在肉汁胨液中呈轻雾状,无菌环及菌膜,不能分解果胶,也不能液化明胶,能产生氨和硫化氢,不能还原硝酸盐,不产生吲哚。脲酶阴性,不能在5%食盐溶液中生长发育。最适生长温度25~30℃,最高34~35℃,36℃不生长,最低8℃;43℃经10分钟致死2。

传播发病该病是系统性侵染的维管束病害,病菌由黄瓜甲虫(Diabrotiea vittata和D.duodecimpuncmta)传播。黄瓜细菌性枯萎病过去国内未见报道,近年浙江丽水地区、吉林长春已见发病。该病除为害黄瓜外,还可侵染葫芦科香瓜属、南瓜属、西瓜属的植物。黄瓜和甜瓜较南瓜和矮瓜易发病,生产上应予以重视2。

发病规律主要以厚垣孢子和菌丝体随寄主病残体在土壤中或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远距离传播主要借助带菌种子和带菌有机肥,田间近距离传播主要借助灌溉水、流水、风雨、小昆虫及农事操作等,从伤口或不定根处侵入致病。发病适宜土温为20—23℃,低于15℃或高于35℃病菌受抑制,在40℃以上,病菌几天就可全部死亡。空气相对湿度90%以上易感病。连作,低洼潮湿,水分管理不当或连绵阴雨后转晴,浇水后遇大雨,土壤水分忽高忽低,幼苗老化、连作、施用未充分腐熟的土杂肥,蔬菜根结线虫皆易诱发本病并可以加剧枯萎病的发生。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黏重的酸性土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1

防治方法选用中农5号、碧春、满园绿等抗细菌病害的品种。从无病瓜上选留种,瓜种可用70℃恒温干热灭菌72小时或50℃温水浸种20分钟,捞出晾干后催芽播种;还可用次氯酸钙300倍液,浸种30~60分钟或100万单位硫酸链霉素500倍液浸种2小时,冲洗干净后催芽播种。

用无病土育苗,与非瓜类作物实行2年以上轮作,加强田间管理,生长期及收获后清除病叶,及时深埋。

施用酵素菌沤制的堆肥或有机复合肥,采用配方施肥技术减少化肥施用量。

开展预防性药剂防治,于发病初期或蔓延期喷洒20%喹菌酮可湿性粉剂1000~1500倍液或20%噻菌茂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20%叶枯唑可湿性粉剂800倍液、30%壬菌铜微乳剂400倍液2。

土壤消毒:育苗宜选择无病源菌的新土作床土。当用菜园土作床土时应进行消毒,可用50%的多菌灵可湿性粉剂处理育苗床土或定植沟内进行土壤消毒。还可用甲基托布津配成药土洒在定植沟内消毒。温室或大棚等栽培还可耕翻土壤后密闭温室或大棚10~15天,利用太阳能加温土壤进行消毒。3

**栽培措施:**植株徒长,生长弱,抗病力下降,更易发病。大水漫灌,根部积水,土壤含水量高,透气性差,促使病害的发生和蔓延。氮肥过多以及酸性土壤,不利于黄瓜生长,但更有利于病菌的生长,在pH值4.5~6的土壤中发病最重。连作地块发病重,有机肥不腐熟,土壤过分干旱或质地粘重的酸性土易引发枯萎病的发生。所以栽培中要避免这些不利情况的出现,使植株健壮生长,抗病性提高。栽培中一般采用高畦栽培有利于减少病害发生。田间发现病株枯死,要立即拔除,深埋或烧掉。拉秧后要清除田间病株残叶,搞好田间卫生。枯萎病发生重的地块要实行5年以上轮作。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