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副溶血型弧菌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生物特性

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革兰氏阴性,多形态球杆菌。其菌体呈弧状、杆状、或丝状,无芽孢且无荚膜。大多数菌体在液体培养基中有单端鞭毛、能运动。此菌具有细胞色素氧化酶,不分解蔗糖,但能在不产气及不产生硫化氢的情况下分解葡萄糖而产酸等生化特性。副溶血性弧菌为一嗜盐性细菌,必须在含盐 0.5% ~8%的环境中方可生长,尤以含盐量在2% ~4% 的情况下最佳。故其在无盐的培养基上不能生长,在含盐浓度过高(10% 以上)的培养基上也无法生长。副溶血性弧菌能够在温度为 5 ~44 ℃范围内生长,但以 30 ~35 ℃为最佳,当温度低于 40 ℃时则停止生长;适宜生长的 pH 为 7.5~8.5,以 pH7.7为最佳,在 pH 低于 6 的酸性条件下则生长不佳。

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耐热直接溶血毒素尽管副溶血性弧菌是引起食物中毒的重要病源菌,但大多数的副溶血性弧菌没有致病能力,只有少数高毒力的菌株才会致病。神奈川现象是广泛用于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是否具有致病能力的一种体外实验方法,它是由副溶血性弧菌产生的耐热直接溶血毒素而引起的,该溶血毒素能在特殊的血琼脂培养基上在菌落周围可产生一条β- 型溶血环。大多数具有致病能力的副溶血性弧菌包括几乎所有来源于临床和约1%来源于海水的菌株都可产生神奈川现象,呈神奈川阳性,而多数无毒力菌株则呈神奈川阴性。因此 TDH被认为是该菌的主要毒力因子。

耐热相关溶血毒素尽管 TDH 被公认为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主要毒力因子,流行病学调查也表明副溶血性弧菌的致病力同其耐热直接溶血毒素有高度的相关性,但由近几年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时的临床分离菌株中也有少数呈神奈川阴性的,KP-菌株虽然不产生TDH,但却能产生耐热相关溶血毒素(thermostable related hemolysin, TRH),证明了 TRH 也是一些菌株特别是 KP-菌株的毒力因子1。

尿素酶副溶血性弧菌一般不产生尿素酶,但来源于1997年发生在美国西海岸地区的副溶血性弧菌中毒患者的某些临床菌株却具有尿素酶活性,说明尿素酶也有可能是某些副溶血性弧菌的毒力因子之一。有资料显示,TRH的致病同尿素酶有密切关系,尿素酶阳性菌株都具有TRH 基因(trh),同时所有具 TRH 基因的菌株也都具有能产生尿素酶的能力。这些结果表明尿素酶基因(ureC)与 TRH 基因之间有一定的联系,在具有致病性的KP-菌株染色体上可能同时存在尿素酶基因(ureC)和trh基因,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由此可见,TDH 、TRH 及尿素酶是副溶血性弧菌的三大毒力因子,其中 TDH 是绝大多数副溶血性弧菌具有致病能力的毒力因子,TRH 和尿素酶是少数临床菌株特别是 KP-菌株的毒力因子,TRH 的毒力与尿素酶的活性有关。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特点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在很多国家和地区都有发生,世界各国的温暖沿海地区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多发地区。从食物中毒发生的时间来看,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一般发生在 5~10 月,高峰在气温较高的夏秋季节即 7 ~9 月,冬季极少发生。副溶血性弧菌是一种生活在海洋中的细菌,引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常见食品一般均直接或间接与海产品有关,其食物来源主要为贝、虾、蟹、鱼等海产品。在中国,由于从业人员卫生意识不强,交叉污染和再次污染的现象经常发生,引起副溶血性弧菌中毒的食物除海产品外,还有凉拌菜和熟食制品等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