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血小板膜糖蛋白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简介

血小板膜糖蛋白分为质膜糖蛋白和颗粒膜糖蛋白,前者包括GPⅠb-Ⅸ-Ⅴ、GPⅡb-Ⅲa、GPⅠa-Ⅱa等,后者包括CD62P和CD63。CD62P又称P-选择素、GMPl40,在未活化的血小板上,CD62P分子仅表达于颗粒膜上。

血小板膜糖蛋白与冠心病血栓形成与冠心病特别是急性冠脉综合征密切相关。其机理可能为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活化、表达增加、密度上调,随后其与纤维蛋白原结合,使血小板聚集,进而纤维蛋白原更多地连接到血管内皮,血小板聚集率 升高,促进血小板血栓形成,从而介导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

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血小板膜糖蛋白在血小板粘附、聚集乃至血栓形成过程中是不可缺的重要成分,上述糖蛋白均具有多种基因多态性。这些多态性或影响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在血小板表面的表达水平,或影响血小板表面糖蛋白的蛋白质构象,从而进一步影响血小板在血栓形成过程中的功能表达。3

血小板膜糖蛋白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关系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许多研究结论相互矛盾,可能的原因包括:研究设计的类型不同、疾病的定义不同(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血管造影证实的冠状动脉疾病、急性心肌梗塞、稳定性心绞痛、不稳定心绞痛、急性冠脉综合征、PCI术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等)、样本人群大小不同、种族背景不同、年龄及性别比例不同以及人口特征不同等等。甚至抗血小板药物的广泛使用也可能影响基因对疾病发展的作用。解决办法有三:进行大样本、前瞻性、队列式的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以期减少小样本实验的选择偏倚和统计误差,防止回顾性研究不能纳入已死亡的早发心肌梗塞患者的弊端。

将临床流行病学调查与血小板功能检测等实验相互结合,寻找更多的支持临床结论的实验室依据。进行严格的循证医学方面的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纳入高质量文献,合理分层后合并校正后的OR值,以减少单个研究样本量过小影响统计结果的问题。

未来的临床研究方向可能是进行与促血栓形成和血栓溶解相关的多基因检测。进行基因多态性与传统危险因素以及基因‐基因间交互作用的研究,提高基因多态性研究在临床疾病预测、预后判断、药物治疗个体化等方面的价值。

急性白血病与血小板膜糖蛋白出血是急性白血病常见的临床表现及死亡原因之一,主要原因是血小板减少,长期临床观察发现,急性白血病患者表现出血的严重程度与血小板减少并非呈正相关,即有的患者血小板数值尽管很低但不出血或出血并不严重,然而有的患者却恰好相反,这与血小板聚集功能可能有密切关系。4

在正常血液循环中,血小板处于静止状态;一旦受到生理或病理刺激因子作用时,在血管性血友病因子作用下粘附于受损血管处暴露的内皮组织。随后,内皮下组织或局部形成的凝血酶把粘附的血小板活化,发生释放反应并和花生四烯酸代谢,由前者分泌释放的 ADP和后者形成的血栓素 A2(TXA2)都可以引起血小板的聚集。

血小板的聚集、粘附和活化功能是血小板参与止血过程中三项重要功能,均是通过血小板表面膜糖蛋白的功能实现的。因此血小板膜糖蛋白的研究,对急性白血病患者预防出血及治疗具有重要价值。

引起白血病患者出血的原因十分复杂,包括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凝血因子异常、纤维蛋白溶解、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等。血小板功能异常可能与白血病的干细胞起源有关,也可能与骨髓中白血病细胞恶性增殖,抑制骨髓巨核细胞生成生成血小板减少,导致血小板聚集、粘附功能异常,表现为血小板膜糖蛋白数量的减少或功能的异常。

血小板减少及血小板功能异常为白血病发生严重出血的重要病理生理基础,在临床治疗急性白血病过程中,对于血小板减少或减少不明显,有活动性出血者,积极检测血小板膜糖蛋白,寻找原因,以纠正血小板数量减少和功能异常,尽早控制出血症状,为有效治疗提供时机。

展望随着对血小板糖蛋白分子的进一步了解,与之相关的抗血栓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其中GPⅡb-Ⅲa受体拮抗剂在急性冠脉综合征及PCI的治疗获得了重要突破,在RGD 导向溶栓药物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收获。不足的是,由于出血副作用严重,现有的临床试验证据仅支持阿昔单抗和埃替非巴肽用于PCI 患者的抗栓治疗,而埃替非巴肽、替罗非班则被批准应用于非ST 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急性期治疗,很难用于缺血性卒中( IS) 的治疗及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 的预防。

因此,GPⅡb-Ⅲa拮抗剂在临床的进一步应用,有待于经过药物剂量与有效性性,与抗凝剂或溶栓剂或其他抗血栓单克隆抗体的联合应用。在诊断性心导管检查和血管再通术前的疗法方案等多方面大规模的临床试验数据来证实如。

近十几年,随着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不断攀升,血栓栓塞性疾病的预防受到高度关注。由于血小板与胶原之间的黏附作用是血栓形成的始动因素,vwF和 GPⅥ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且针对vwF 的抗体或合成肽对血小板无损伤作用,抗GPⅥ抗体引起的出血很轻微。因此,以胶原-vwFA-GPIb轴和胶原GPⅥ轴为靶标的抗血小板黏附研究有望成为未来抗血栓药物研究的新靶点。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