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动力变质岩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动力变质岩(dynamometamorphic rocks)是指由动力变质作用形成的岩石,可分为碎裂岩系和糜棱岩系。

简介各类岩石在岩石圈不同深度范围内,在构造应力的作用下,引发较高的应变速率,发生不同程度的破裂、粉碎或塑性变形,有时还伴有重结晶,形成动力变质岩。

一般来说,当变形以脆性变形为主时导致矿物岩石颗粒发生破裂或粉碎,以韧性变形为主时岩石矿物颗粒之间或在晶粒之内产生塑性行为和流动。

发生动力变质的岩石,多半是已经固结的岩石,但是在洋底生成的部分固结的岩石,经构造变形也能产生动力变质岩。

一般特点1、产在断裂带、韧性剪切带、褶皱的翼部或其他形式的构造变形带中。常因应变局部化成带状分布,宽度不等。在大陆壳范围内、造山带根部和变质核杂岩内部是动力变质岩常见的构造部位;在大陆边缘地区常见区域规模的构造混杂岩;大洋板块的边缘、转换断层和扩张洋脊,则是镁铁质和超镁铁质动力变质岩的发育区。

2、由于与围岩的差异风化,动力变质岩在地貌上常形成洼沟或陡墙。

3、具碎裂结构、糜棱结构,有或多或少的棱角状或眼球状碎斑或碎块。

4、动力变质带内岩性变化大,岩石面貌受原岩、变形机制和变形强度控制。

5、动力变质带是流体活动地带,常伴随有蚀变和矿化。1

动力变质岩类型按其变形特征与形成机制分为由脆性破碎形成的碎裂岩和由塑性变形形成的糜棱岩,还可进一步按其结构构造、基质性质和重结晶变质再详细划分。1

碎裂岩系以脆性变形为主,其显著特征是岩石无定向或略具定向,具碎裂结构或玻璃质碎屑结构,微破裂发育,无或少有重结晶作用。按碎基含量和性质划分为构造角砾岩、碎裂岩及假玄武玻璃,反映随着变形增强,粒度减小的趋势。

**构造角砾岩:**由原岩经构造压碎所形成的一系列棱角状的碎块和粉碎的基质组成。具碎裂结构,角砾状构造。分为张性角砾岩和压性角砾岩。

**碎裂岩:**成因上以脆性变形为主,韧性流变不发育,一般无明显的定向构造,碎斑中常见微裂隙等脆性破裂特征,重结晶作用弱。具碎裂结构、块状构造。

按着碎基的含量可进一步分为初碎裂岩(碎基10-50%)、碎裂岩(碎基50-90%)和超碎裂岩(基质>90%) 。

**假玄武玻璃:**是一种貌似玄武岩的黑色的特殊的动力变质岩,具玻璃质碎屑结构,块状构造。常呈细脉状、层状沿裂隙或面理产于碎裂岩或糜棱岩之中。

通常认为,假玄武玻璃是高应变速率下,强烈变形造成的部分熔融而又迅速冷凝的产物。

糜棱岩系是塑性变形形成的具有糜棱叶理(面理)构造的岩石,糜棱岩发育各种塑性变形和重结晶结构,如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带、晶内扭折、变形双晶、亚颗粒及核幔结构等,是韧性变形带的特征岩石。

进一步地,据基质含量可把糜棱岩分为初糜棱岩(基质10-50%)、糜棱岩(基质50-90%)和超糜棱岩(基质>90%)。

**糜棱岩:**具糜棱结构,定向构造。碎斑通常呈卵圆状、眼球状、透镜状,常发育波状消光、变形纹、变形带、扭折带等晶内和晶界塑性变形结构。基质主要由细小的粉碎或重结晶颗粒组成,具有明显的面理,且常呈条带状绕过碎斑,显示塑性流动图像,因而常称为流状构造。

**千糜岩:**也称为千枚糜棱岩,其变形程度相当于糜棱岩和超糜棱岩,但变形过程中重结晶形成许多片状矿物如云母和绿泥石等,而使岩石具有千枚状构造。

**变晶糜棱岩:**变晶糜棱岩,也译为变余糜棱岩,指糜棱岩经过明显的重结晶,使其原来的变形结构几乎消失,从而有时很难与区域片岩和片麻岩区别。

韧性剪切带与动力变质岩在一个深达下地壳的大型韧性剪切带,从地表至地下不同深部P-T条件不同,变形机制不同,因而形成的动力变质岩类型也不同。

通常近地表很低级变质条件下,变形以宏观脆性破裂为主,形成碎裂岩和假玄武玻璃。

往下是低级变质条件下宏观脆性破裂与准脆性变形的过渡带。由于脆性、韧性事件交替发生,假玄武玻璃与糜棱岩交替形成。

在从低级到中级变质条件下,剪切带宽度趋于变宽,与围岩的界线趋于渐变,发生准脆性变形。在准脆性变形体制下形成典型的糜棱岩。

在深部中、高级变形条件下,剪切带宽度大,剪切带与围岩渐变过渡,岩石变形机制为完全晶质塑性变形,形成构造片岩、构造片麻岩等变余糜棱岩。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郝庆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