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余斑状结构(blastoporphyritic texture)又称残斑结构,是变余结构的一种。主要见于浅变质岩中。
简介变质岩结构有三大类:变晶结构、变形结构和变余结构。其中,在低级变质岩中,往往可保留原岩结构特点,称为残余结构或变余结构。
变余结构一般见于浅变质岩,但据资料表明,即使在深变质区,仍可找到某些变余结构构造,尤其是那些比较粗大的原岩结构构造。是恢复原岩性质最可靠的证据之一。
岩浆结晶型原岩经变质后常见变余辉长结构、变余辉绿结构、变余斑状结构等变余结构。其中变余斑状结构是指原来具斑状结构的岩石经变质后,基质已全部重结晶,但仍保留原岩的斑状结构。上述变余结构均可部分保留至中级变质相(角闪岩相),变余斑状结构则可以保留至麻粒岩相。1
特征浅变质条件下,发生变质的岩石可有原岩矿物残留。例如,变质火山岩中原生火成斑晶通常为大量细小晶体作为其假象保留斑晶原始外形,有时局部可见原斑晶矿物残留,岩石总的外貌显示斑状结构特征。通常在变质玄武岩中可看到阳起石、绿泥石呈原生单斜辉石假象、蛇纹石呈橄榄石假象。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郝庆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