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构造叠加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构造叠加(tectonic superposition)是指晚期构造叠加在早期构造之上的一种地质现象。

特征构造叠加(tectonic superposition)通常是指同一岩层的重褶皱变形(叠加褶皱)和同一断裂面上不同方向、不同性质运动的复合等。作为一种几何现象,构造叠加是多期变形的结果,也可以由不同类型的变形过程所引起。不单纯指不同构造几何特征的叠加干扰型式,也包括前后相继的不同构造变形相的叠加关系。1

主要类型褶皱叠加式构造叠加的主要类型之一。褶皱叠加方式与其形成的构造现象极为复杂。常见3种叠加方式为共轴叠加、横跨叠加和斜跨叠加。如果地质体均一,断层不发育,即会形成理想型叠加褶皱的构造样式。如果发育区域性大型断层,在不同方向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加上地质体的不均一,就会在不同的区块内形成更为复杂的叠加褶皱与构造组合。贵州境内自古生代-中生代先后发育了5条切割基底的区域性断裂,至早中中生代,这些断层将区内切割为6个主要构造块体。在三叠纪之后的燕山构造运动期间,发生了强烈的构造叠加变形,早燕山期与晚燕山期区域应力场方向不同,使得不同区域断层的性质、位移发生变化,断层的多次活动起到了应力释放与调整作用,再加上块体地质结构的不均一性与软弱层的滑脱作用,最终在不同区块内发生了不同的褶皱叠加作用,形成了不同的褶皱构造样式与构造组合。2

分布中国东部燕山期造山作用的两个主要特征就广泛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构造叠加变形。火成岩的空间展布,特别是同构造侵入杂岩体和火山岩盆地的展布与同期变形带的走向(和构造指向)具有很强相关性。通过火成岩构造组合、构造形迹及岩浆-构造事件序列等的共同约束,研究华北地区燕山板内造山带造山过程中的构造叠加、构造应力场转换及其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一般认为,燕山地区发育的“花边状”的褶皱和被褶皱的逆冲推覆带等,是多幕挤压变形叠加的记录。早侏罗世晚期、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中期、晚侏罗世晚期和早白垩世早期5期不同方向展布的火成岩对应方向不同的收缩构造,提出早白垩世早期本区可能存在区域北西向挤压构造及该期华北地区总体仍处于收缩构造环境的认识。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