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鱼毒素是一种从章鱼唾液腺和唾液中分离提取的毒素蛋白,有药用价值。1
简介1959年Ghitetti等人从商乌贼(Sepia officinalis)、大腕蛸(Octopus racropus)和麝香蛸(Eledonemoschata)的唾液腺和唾液中分离出一种有毒的活性蛋白成分,并将其定名为章鱼毒素或头足类毒素。此毒素蛋白对热非常敏感,分子量在5kD以下,能够被胰蛋白酶所灭活,水解后可以得11或18个氨基酸残基。该种毒素能够干扰可兴奋膜Na+通透性,而阻断神经末梢的传导,很快导致神经肌肉麻痹、特别是膈神经传导阻断,引起呼吸因难,甚至衰竭,但却对心脏无明显毒性作用。1
危害章鱼的毒素是一种毒性很强的神经毒素,它对具有神经系统的生物是非常致命的,其中包括我们人类。当生物被章鱼攻击后,毒素在被攻击对象体内干扰基自身的神经系统,造成神经系统紊乱,这种神经系统的紊乱往往是致命的。在毒素注射到生物体内时,有毒分子会迅速扩散,毒素会破坏生物体的生命系统,每一个有毒分子都在寻找生物体内的神经细胞之间的连接的地方,在那里,它们会拦截指挥肢体运动的特定化学物质支传递信息,神经系统由此被破坏,被攻击对象的整个神经系统瘫痪,虽然还活着,却已经无力反抗,任由蓝环章鱼摆布。在人体内,蓝环章鱼的毒素侵害着所有受人脑支配的肌肉,被攻击的人虽然神志清醒,却不能交流,不能呼吸。如果不做人工呼吸的话,他会渐渐窒息。
医学用途章鱼毒素在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药理作用。例如,非常微量的章鱼毒素能够使试验动物动脉血压明显降低,它的活性远远的超过包括血管缓激肽和组胺在内的常见降血压缩氨酸。章鱼毒素还具有提高冠状动脉血流的能力,加强心脏输出和消除胸骨后疼痛,同时也能增强心肌活性和减少外周血管阻力。而章鱼毒素具有珍贵的药理特性还在于它能够在静脉注射时提高人血的纤维蛋白溶解活性,防止血栓形成,比如章鱼Eledone cirrhosa的唾液腺在很低浓度下对哺乳动物红血球有溶血活性。其血管舒张作用是硝酸甘油1000-10000倍之多,并有望开发成为抗心绞痛药物。研究还证明章鱼毒素可以提高人体白血球吞噬细胞的活性和毛细血管渗透性,亲肌作用和加强动物胃肠道的运动机能。2
救治措施遭蓝环章鱼啮咬的第一时间急救方式是按住伤口并施以人工呼吸。人工呼吸的急救必须持续,直到伤患恢复到能够自行呼吸的状态为止;而这往往需要数小时之久。即使是在医院,也只能够对伤患进行呼吸与心跳的维持治疗,直到毒素浓度因身体代谢而降低。儿童因体型较小,若遭啮咬症状会最严重。若在发绀以及血压降低的症状出现之前就施以人工呼吸治疗,伤患就可能保住性命。成功撑过24小时的伤患,多半能够完全康复。即使伤患已无反应,也应立即且全程施以循环辅助;因为河豚毒素会瘫痪肌肉,伤患即使神智清楚也无法呼吸或做出任何反应。
研究对象章鱼毒素研究最多的是澳大利亚的蓝带章鱼Hapalochlaena maculosa毒素,别称蓝环章鱼。
章鱼有100多种,有些有毒,对人有危害。章鱼的颌像鹦鹉的喙,咬的力量很大,能将触腕抓到的食物撕咬着吃。当它咬到目标后,就将毒液经唾液腺注入猎物的伤口。据报道,因被章鱼咬伤而毙命的事例有不少。其中之一是在澳大利亚,一位潜水者抓到一只小的蓝环章鱼,大小只有20厘米,觉得很好玩,让它从胳膊上爬到肩上,最后爬到颈部背面,在那里呆了几分钟,不知出于什么原因,它朝潜水员颈部咬了一口,并咬出了血,没过几分钟,受害者感觉像是病了,两小时后不幸身亡。
在日本与澳大利亚之间的太平洋海域中到处都栖息着蓝环章鱼,它们靠捕食小虾小蟹和受伤的鱼类为生。它的体型只有高尔夫球大小,体表为黄褐色,因此很容易隐身于周边环境中。这种章鱼个头虽小,但分泌的毒液足以在一次啮咬中就夺人性命。由于目前还没有解毒剂,因此它是已知的最毒的海洋生物。蓝环章鱼主要生活在太平洋,它是一种极为危险的动物,它嘴里分泌的毒液能将人置于死地。被这种章鱼蜇刺后几乎没有疼痛感,一个小时后,毒性才开始发作。幸运的是蓝环章鱼并不好斗,很少攻击人类。它们通常生活在海边,因为身体上鲜艳的蓝环而得名,如果遇到危险,它会发出耀眼的蓝光,向对方发出警告。
虽然蓝环章鱼不算是好斗的动物,但在被激怒后它也会发起攻击,而大多数对人类的攻击仅仅发生在蓝环章鱼被从水中提起来或被踩到的时候。在被激怒时,这种章鱼身上会出现蓝色的圆环或条纹,在美丽的外表下是触之即可能丧命的危 险。这种章鱼能注射使神经肌肉麻痹的毒素,片刻间就可致人于死地。对伤者必须不断做急救呼吸,直至送到能提供人工呼吸的医院为止。人工呼吸应持续约24小时,以确保所有毒素排出体外。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