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地堆积泥炭是指成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 具有工业可开采意义的泥炭大都是原地堆积泥炭。
释义原地堆积泥炭是指成煤植物的残骸堆积于植物繁衍生存的泥炭沼泽内,没有经过搬运,在原地堆积并转变为泥炭,最终成煤。1
判据(1)现代泥炭沼泽(湿地)繁殖大量植物,在原地堆积形成泥炭,且没有发现被搬运的迹象;
(2)煤层底板中有垂直的根系化石,煤层底板为植物生长的土壤;
(3)煤层中陆源碎屑矿物比较少;
(4)大多数煤层厚度比较稳定,大面积范围内可以对比,说明当时成煤环境是一种稳定的环境。煤层可以作为标志层进行大范围对比。2
相对概念-异地堆积泥炭释义泥炭层形成的地方(植物残体大量堆积的地方)并不是成煤植物生长的地方,植物残体从生长地经过长距离搬运后,再在浅水盆地、泻湖、三角洲地带堆积而成。
判据(1)现代的三角洲地带(如亚马逊河、刚果河等),常可见到从上游原始森林区带来的大量漂木;
(2)在湖泊中见到漂浮的泥炭层;
(3)某些煤田内曾见有树根朝上倒置的树化石;
(4)煤中混有大量矿物杂质;
(5)煤层底板岩性与煤层在沉积上有大的差异,如煤层底板为石灰岩等化学沉积等。2
辅助理解概念泥炭是一种经过几千年所形成的天然沼泽地产物(又称为草炭或是泥煤),是煤化程度最低的煤,同时也是煤最原始的状态,无菌、无毒、无污染,通气性能好,质轻、持水、保肥、有利于微生物活动,增强生物性能,营养丰富,既是栽培基质,又是良好的土壤调解剂,并含有很高的有机质,腐殖酸及营养成份。1
泥炭堆积作用又称聚炭作用。成炭植物在古气候、古水文和古构造等有利条件下,得以保存形成泥炭并聚积的地质作用与过程。成炭植物为泥炭堆积作用提供原始质料。成炭植物大量繁殖及其残体免遭细菌彻底分解则需要有适当的水热条件,即适合的古气候、古地理、古水文条件。温暖或炎热的潮湿气候最有利于植物的大量生长;寒冷潮湿气候却最有利于植物残体的保存和免受分解;低洼积水的沼泽是植物大量繁殖的理想的地理环境和水文条件。成炭期前和成炭期间的古构造既决定了古气候、古地理和古水文的变化与空间分布,其构造活动状况又决定了大量堆积的植物残体能否保存。构造活动强烈或过于缓慢都不利于泥炭堆积。只有构造的沉降速度与成炭植物残体的堆积速度长期保持平衡,植物残体才能大量堆积并保存下来,形成一定厚度的泥炭层。1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屈明 - 副研究员 - 西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