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列波脲的分子式:C18H26N2O4S ,密度:1.3g/cm3 ,原料药为格列本脲Glibenclamide,是一种白色晶体粉末,不溶于水,微溶于乙醇、丙酮、氯仿。与2型糖尿病患者的乳酸性酸中毒和低血糖相关。
格列波脲的口服吸收快,约95%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在肝脏代谢,t1/2约8小时,约70%以代谢物形式从肾排出,作用持续约24小时。与其它磺酰脲类相似用于轻、中度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主要是胃肠道反应及皮肤反应。低血糖较少见。磺胺、水杨酸、保泰松、双香豆素等可增强本品作用。
化合物简介基本信息中文名称:格列波脲
中文别名:克糖利 ;格拉出尔;甲磺冰片脲;甲磺二冰脲;甲磺冰脲;
英文名称:Glibornuride
英文别名:1-(3-hydroxy-4,7,7-trimethyl-2-bicyclo[2.2.1]heptanyl)-3-(4-methylphenyl)sulfonylurea
Ro 6-4563; endo,endo-1-((1R)-(2-Hydroxy-3-bornyl))-3-(p-tolylsulfonyl)urea; 1-((1R)-2endo-hydroxy-bornan-3endo-yl)-3-(toluene-4-sulfonyl)-urea; Glibornurida [INN-Spanish]; 1-(p-Tolylsulfonyl)-3-(2-endo-hydroxy-3-endo-L-bornyl)harnstoff;Glibornuridum [INN-Latin]; EINECS 248-124-6; Glibornuride; Glutril; 1-((1R)-2-endo-Hydroxy-3-endo-bornyl)-3-(p-tolylsulfonyl)urea; 1-(p-Tolylsulfonyl)-3-(2-endo-hydroxy-3-endo-D-bornyl)harnstoff; Ro 6-4563/8;
CAS号:26944-48-9
分子式:C18H26N2O4S
结构式:
分子量:366.47500
精确质量:366.16100
PSA:107.370001
LogP:3.84460
物化性质密度:1.3g/cm3
折射率:1.61
功效作用调节糖代谢,它能促进全身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并抑制糖原的分解和糖原异生,因此,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血糖下降迅速,脑组织受影响最大,可出现惊厥、昏迷, 甚至引起胰岛素休克。若超过肾糖阈,则糖从尿中排出,引起糖尿;同时由于血液成份中改变(含有过量的葡萄糖),亦导致高血压、冠心病和视网膜血管病等病变。降血糖是多方面作用的结果:促进肌肉、脂肪组织等处的靶细胞细胞膜载体将血液中的葡萄糖转运入细胞。
通过共价修饰增强磷酸二酯酶活性、降低cAMP水平、升高cGMP浓度,从而使糖原合成酶活性增加、磷酸化酶活性降低,加速糖原合成、抑制糖原分解。通过激活丙酮酸脱氢酶磷酸酶而使丙酮酸脱氢酶激活,加速丙酮酸氧化为乙酰辅酶A,加快糖的有氧氧化。通过抑制PEP羧激酶的合成以及减少糖异生的原料,抑制糖异生。抑制脂肪组织内的激素敏感性脂肪酶,减缓脂肪动员,使组织利用葡萄糖增加
药理作用宏观上,格列波脲为磺脲类口服降血糖药,通过刺激胰岛β细胞释放内源性胰岛素,而发挥降血糖作用。其作用强度中等,25mg疗效强于0.5g甲苯磺丁脲。对血中三酰甘油、胆固醇及磷脂均无明显影响。有研究表明,格列波脲静脉注射于正常人,血糖迅速下降,与剂量成正比,当采用剂量0.06mg/kg时,血糖下降为基值的10%,最低值见于20min时;当剂量增大至0.12~0.24mg/kg后,血糖最低值为基值的60%~70%(即下降30%~40%),历时90min以上,同时血浆胰岛胰岛素分泌升高。2
微观上,胰岛β细胞膜含有磺酰脲受体及与之相偶联的ATP敏感的钾通道[Ik( ATP)],以及电压依赖性的钙通道。当磺酰脲类药物与其受体相结合后,可阻滞Ik(ATP)而阻钾外流,致使细胞膜去极化,增强电压依赖性钙通道开放,胞外钙内流。
胞内游离钙浓度增加后,触发胞吐作用及胰岛素的释放。长期服用且胰岛素已恢复至给药前水平的情况下,其降血糖作用仍然存在,这可能与抑制胰高血糖素的分泌,提高靶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有关。也可能与增加靶细胞膜上胰岛素受体的数目和亲和力有关。
药代动力学口服后吸收完全而迅速,血浆药物浓度达峰时间为2~4h,但个体差异较大,必须注意。表观分布容积为0.24L/kg,血浆蛋白质结合率为95%。格列波脲在肝代谢,可形成6个代谢产物,其中4个稍有降糖活性,血浆半衰期为8.2h。代谢物中约65%经肾排出,但尿液中无原形药物,其余经胆汁于粪便中排出。经静脉注入正常人体后,分布迅速,属二室模型。血浆半衰期为8.2h(范围5.4~10.9h)。2
适应症用于40岁以上成年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型而单靠饮食疗法又不能很好控制的糖尿病。2
禁忌1.严重肾功能不全、对磺脲类不能耐受者禁用。
2.有糖尿病昏昏迷史及昏迷前的青年型糖尿病者、有酮症酸中毒和孕妇等禁用。2
注意事项1.从小剂量开始应用。
2.因格列波脲作用较强,轻症、老年糖尿病患者应用时应注意用量。2
用法用量初始剂量每次12.5mg,每天1次,以后渐增至常用剂量每天12.5~25mg,最大剂量每天50~100mg,大于25mg时每天须分2次服。长期服药视病情需要而定。2
药物相互作用与双胍类药物合用效果更好。2
副作用过敏 容易出现低血糖和反复的低血糖。容易出现体重增加,造成身体胰岛素敏感性下降。增加药物药量之后,会导致此类药物的继发性失效,容易使2型糖尿病转化为1型糖尿病。容易产生消化道反应,长期服用可引起食欲减退。部分患者恶心、呕吐、腹泻、腹痛,部分患者会发生胆囊炎、肝功能损伤,引起肝炎。
容易造成皮肤性过敏、瘙痒、红斑、荨麻疹、丘疹。对光线过敏轻者、抗敏药严重者停服此药。血液系统:容易造成白细胞减少,溶血性贫血,及再生性障碍贫血。精神系统:少数出现头痛、头晕、嗜睡、视力模糊、视力震颤、身体平衡障碍。服用此药一年以上者药效降低。
不良反应常见不良反应为胃肠不适、恶心、腹痛、腹泻。大剂量格列波脲还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如精神错乱、嗜睡、眩晕、共济失调。也可引起粒细胞减少和胆汁郁积性黄疸及肝 损害,一般在服药后1~2个月内发生。因此需定期检查肝功能和血象。
较严重的不良反应为持久性的低血糖症,常因药物过量所致,尤以氯磺丙脲为甚。老人及肝、肾功能不良者较易发生,故老年糖尿病人不宜用格列波脲。新型磺酰脲类较少引起低血糖。2
体内过程磺酰脲类药物在胃肠道吸收迅速而完全,与血浆蛋白结合率很高。其中多数药物在肝内氧化成羟基化合物,并迅速从尿中排出。磺酰脲类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甲苯磺丁脲作用最 弱、维持时间最短,而氯磺丙脲t1/2最长,且排泄慢、每日只需给药一次。新型磺酰脲类作用较强,可维持24小时,每日只需给药1~2次。
由于磺酰脲类有较高的血浆蛋白结合率,因此在蛋白结合上能与其他药物(如保泰松、水杨酸钠、吲哚美辛、青霉素、双香豆素等)发生竞争,使游离药物浓度上升而引起低血糖反应。此外,氯丙嗪、糖皮质激素、噻嗪类利尿药、口服避孕药均可降低磺酰脲类药物的降血糖作用。
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生理机能
血浆蛋白的浓度是血浆和组织液的主要区别所在,因为血浆蛋白的分子很大,不能透过毛细血管管壁。在生物化学研究中,曾经用盐析法将血浆蛋白分为白蛋白、球蛋白与纤维蛋白原三大类。以后,用电泳法又将白蛋白区分为白蛋白和前白蛋白,将球蛋白区分为a1-、a2-、a3-、β-、γ-球蛋白等。用其他方法,如免疫电泳,还可以将血浆蛋白作更进一步的区分。这说明血浆蛋白包括了很多分子大小和结构都不相同的蛋白质。
营养功能:每个成人3L左右的血浆中约含有200g蛋白质,它们起着营养贮备的功能。虽然消化道一般不吸收蛋白质,吸收的是氨基酸,但是,体内的某些细胞,特别是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饮完整的血浆蛋白,然后由细胞内的酶类将吞入细胞的蛋白质分解为氨基酸。这样生成的氨基酸扩散进入血液,随时可供其它细胞合成新的蛋白质之用。
运输功能:蛋白质巨大的表面上分布有众多的亲脂性结合位点,它们可以与脂容性物质结合,使之成为水溶性,便于运输;血浆蛋白还可以与血液中分子较小的物质(如激素、各种正离子)可逆性的结合,即可防止它们从肾流失,又由于结合状态与游离状态的物质处于动态平衡之中,可使处于游离状态的这些物质在血中的浓度保持相对稳定。
缓冲功能:血浆白蛋白和它的钠盐组成缓冲对,和其它无机盐缓冲对(主要是碳酸和碳酸氢钠)一起,缓冲血浆中可能发生的酸碱变化,保持血液pH的稳定。形成胶体渗透压,调节血管内外的水份分布。
参与机体的免疫功能在实现免疫功能中有重要作用的免疫抗体、补体系统等,都是由血浆球蛋白构成的。参与凝血和抗凝血功能绝大多数的血浆凝血因子、生理性抗凝物质以及促进血纤维溶解的物质都是血浆蛋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