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肌梗死是急性、持续性缺血缺氧(冠状动脉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肌坏死。临床上多有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休息及硝酸酯类药物不能完全缓解,伴有白细胞数增高、发热、血沉加快,血清心肌酶活性增高及进行性心电图变化,可并发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常可危及生命。本病在欧美最常见。
病因凡是能增加心肌耗氧量或诱发冠状动脉痉挛的体力或精神因素,都可能使冠心病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常见的诱因如下:
1.过劳
做不能胜任的体力劳动,尤其是负重登楼,过度的体育活动,连续紧张的劳累等,都可使心脏的负担明显加重,心肌需氧量突然增加,而冠心病患者的冠状动脉已发生硬化、狭窄,不能充分扩张而造成心肌短时间内缺血。缺血缺氧又可引起动脉痉挛,反过来加重心肌缺氧,严重时导致急性心肌梗死。
2.激动
有些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是由于激动、紧张、愤怒等激烈的情绪变化诱发的。据报道,美国有一个州,平均每10场球赛,就有8名观众发生急性心肌梗死。
3.暴饮暴食
不少心肌梗死病例发生于暴饮暴食之后,国内外都有资料说明,周末、节假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较高。进食大量含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后,血脂浓度突然升高,导致血黏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增高。在冠状动脉狭窄的基础上形成血栓,引起急性心肌梗死。
4.寒冷刺激
突然的寒冷刺激可能诱发急性心肌梗死。这就是医生们总要叮嘱冠心病患者要十分注意防寒保暖的原因,也是冬春寒冷季节急性心肌梗死发病较高的原因之一。
5.便秘
便秘在老年人当中十分常见,但其危害性却没得到足够的重视。临床上,因便秘时用力屏气而导致心肌梗死的老年人并不少见。所以这一问题必须引起老年人足够的重视,要保持大便通畅。
临床表现约半数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起病前1~2天或1~2周有前驱症状,最常见的是原有的稳定型心绞痛变为不稳定型,或继往无心绞痛,突然出现长时间心绞痛。疼痛典型的心肌梗死症状包括:
1.突然发作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压榨性疼痛、休息和含服硝酸甘油不能缓解,常伴有烦躁不安、出汗、恐惧或濒死感;
2.少数患者无疼痛,一开始即表现为休克或急性心力衰竭;
3.部分患者疼痛位于上腹部,误诊为胃穿孔、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
4.脑卒中样发作可见于年龄大的患者。
5.全身症状:发热、白细胞数增高,血沉增快;
6.胃肠道症状:多见于下壁心肌梗死患者;
7.心律失常:见于75%~95%患者,发生在起病的1~2周内,以24小时内多见,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室性心律失常,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8.心力衰竭:主要是急性左心衰竭,在起病的最初几小时内发生,发生率为32%~48%,表现为呼吸困难、咳嗽、发绀、烦躁等症状。
检查1.心电图特征性改变有Q波心梗的心电图特点。
2.心肌酶谱CPK、GOT、LDH升高,最早(6小时内)增高为CPK,3~4d恢复正常。增高时间最长者为LDH,持续1~2周。其中CPK的同工酶CPK-MB和LDH的同工酶LDH1的诊断特异性最高。
3.目前针对心肌坏死标志物心肌钙蛋白I/肌红蛋白/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出现了快速诊断的金标诊断试剂,作为心肌梗死突发时的最快速的辅助诊断,被越来越多的应用。
4.白细胞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数增多,嗜酸性粒细胞数减少或消失,血沉加快,血清肌凝蛋白轻链增高。
诊断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特征性心电图衍变以及血清心肌酶的动态演变,可作出正确诊断。非Q波梗死则依据心电图S-T衍变及血清酶的动态衍变来诊断。老年人突然心力衰竭、休克或严重心律失常,要想到本病的可能。
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发病突然,应及早发现,及早住院,并加强入院前就地处理。治疗原则为挽救濒死的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脏功能,及时处理各种并发症。
1.监护和一般治疗
急性期绝对卧床1~3天;吸氧;持续心电监护,观察心率、心律变化及血压和呼吸,监护3~5日,必要时监测肺毛楔入压和静脉压;低盐、低脂、少量多餐、保持大便通畅,1周下床活动,2周在走廊内活动,3周出院,严重者适当延长卧床与住院时间。
2.镇静止痛
用吗啡或杜冷丁肌注,4~6小时可重复一次。烦躁不安者用杜冷丁和非那根肌注或静脉注射。
3.调整血容量
入院后尽快建立静脉通道,前3天缓慢补液,注意出入平衡。
4.缩小梗死面积
溶栓治疗:重建血运,心肌再灌注。发病6小时内,有持续胸痛,ST段抬高,且无溶栓禁忌证者,可选用尿激酶或链激酶加入生理盐水30分钟内滴入,继用肝素抗凝治疗3~5天。如有条件亦可采用冠状动脉内溶栓;硝酸甘油:该药能直接扩张冠状动脉,解除冠状动脉痉挛,增加侧支循环,缩小梗死面积;发病最初几小时,β阻断剂能降低心肌耗氧量,缩小梗死面积;倍他乐克视病情调整用量。硫氮唑酮用于非Q波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
5.抗心律失常
利多卡因预防性用于易产生室颤、发病6小时内的初发年轻患者;一旦发现室性早搏或室性心动过速(室速),立即用利多卡因静脉注射,早搏消失后,可持续静脉点滴;发生室颤,尽快采用非同步直流电除颤。室速疗效不满意时,也应及早采用同步电复律;对缓慢心律失常,常可用阿托品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时,可安置临时起搏器;室上性快速心律失常,用洋地黄类、异搏定类药物不能控制时,可同步电复律。
6.急性心肌梗死后合并心源性休克和泵衰竭的治疗
肺水肿时首选硝普钠静脉点滴,同时用吗啡、速尿、西地兰,并须监测血容量、血压、心排血量及肺毛楔入压,心源性休克可用多巴胺、多巴酚丁胺或阿拉明,如能维持血压,可加用硝普钠。有条件者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术,可提高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