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胃分泌药(gastric antisecretory drugs),抑制和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和胃液的消化活动度。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特别是十二指肠溃疡病。
一、定义抗胃分泌药,指能抑制和减少胃酸分泌的药物。可降低胃蛋白酶的活性和胃液的消化活动度。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病,尤其是十二指肠溃疡病1。
二、相关生理机制胃酸的分泌与调节胃酸由由壁细胞分泌,并受神经分泌(ACh)、内分泌(胃泌素)、旁分泌(组胺、生长抑素和前列腺素)等体内多种内源性因素调节,他们作用于壁细胞的特异性受体,通过两种细胞机制,增加cAMP及钙离子浓度,最终影响壁细胞顶端分泌小管膜内的质子泵(H+-K+-ATP 酶)而影响胃酸分泌。
三、药物分类目前,国际上临床常见的抗胃分泌药大致可分为以下5类:M胆碱受体阻断药、组胺H2受体阻断药、胃泌素受体阻断药、H+-K+-ATP 酶抑制药(质子泵抑制剂)和前列腺素衍生物药类。其中H2受体和H+-K+-ATP 酶是抑制胃酸分泌的主要作用靶点,是临床最广泛使用的抗胃分泌药物。
1.组胺H2受体阻断药代表药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尼扎替丁。在组胺的许多效应中,刺激胃酸分泌的效应在胃肠病学上具有重要意义。
【药理作用及机制】 阻断胃壁上的H2受体,对基础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最强。对以基础胃酸分泌为主的夜间胃酸分泌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口服吸收较好,经肾代谢(10%-15%由肝脏代谢)。肌酐清除率降低及肝病晚期伴肾功不良者减量。晚餐后、入睡前服用,此为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首选。
【临床应用】主要用于消化性溃疡的治疗,亦可用于无并发症的胃食管反流的治疗和预防应激性溃疡的发生。
【不良反应】1.一般表现 轻微腹泻、眩晕、乏力、便秘、肌肉痛;2. CNS反应、头痛、意识混乱、幻觉、谵妄、语速加快;3. 血细胞减少。
【代表药及其特征】①西咪替丁(cimetidine): 口服吸收迅速完全,维持3~4h疗程4周。对十二指肠溃疡疗效好。不良反应:有抗雄激素作用、促催乳素作用、抑制细胞色素P450,抑制苯二氮卓类、华法林、苯妥英钠、普萘洛尔、茶碱、奎尼丁等药物的代谢。
②雷尼替丁(ranitidine):第二代高效、长效H2受体阻断药。含有呋喃环,可对H2受体具有特异性竞争抑制作用。作用时间比西咪替丁长,抑制人体胃酸分泌强度是西咪替丁的5~12倍。
③法莫替丁(Famotidine):第三代具有高度选择性的H2受体阻断剂。具有比其他药物更强大的抑制胃酸分泌作用。 抑酸效果为雷尼替丁的6-10倍,西咪替的30倍。一次口服20mg,抑制胃酸分泌的作用可持续12h以上2。
④尼扎替丁(nizatidine):第四代具有高度选择性的H2受体阻断剂。不抑制肝药酶,无抗雄性激素和促催乳素分泌的作用。
2.H+-K+-ATP 酶抑制药(质子泵抑制剂)H+-K+-ATP 酶抑制药 (proton pump inhibitors,PPI)代表药如奥美拉唑、兰索拉唑、泮托拉唑、雷贝拉唑、埃索美拉唑等。
【药理作用及机制】 H+-K+-ATP酶是由α和β亚单位组成,负责转运H+,质子泵抑制剂(如奥美拉唑)与α亚单位结合,使酶活性降低,而抑制H+分泌。其抑制胃酸分泌作用强而持久。质子泵抑制剂( PPI s) 通过抑制酸分泌的最后一个环节达到抑酸目的,因此是目前最强有力的酸分泌抑制剂。现应餐前空腹口服。3
【临床应用】 胃、十二指肠溃疡;胃食道反流病;上消化道出血;幽门螺杆菌感染
【不良反应】抑制肝药酶,延长苯妥英钠、地西泮、华法林的消除;长期使用,会诱发胃窦反馈机制,导致高胃泌素血症
【代表药及其特征】
①奥美拉唑:第一代质子泵抑制药。用于消化性溃疡、返流性食管炎、卓-艾综合症(ZES)的治疗。不良反应:1、神经系统症状:头痛、头晕、外周神经炎;2、消化系统:口干、恶心、呕吐、腹胀等;3、其他:促男性乳腺发育、皮疹、溶贫等。建议餐前空腹口服。
②兰索拉唑 (lansoprazole):第二代质子泵抑制剂,抗胃酸分泌和抗幽门螺杆菌作用强于omeprazole。
③泮托拉唑(pantoprazole):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
④雷贝拉唑(rabeprazole):第三代质子泵抑制剂,在抗胃酸分泌能力和缓解症状、治愈粘膜损害的临床效果方面远优于其他抗酸药物。
3.M胆碱受体阻断药代表药如阿托品、哌仑西平、替仑西平等。用于竞争性抑制节后胆碱能神经释放的乙酰胆碱的效应,主要为作用与M3受体的M胆碱受体阻断药1。在H2受体阻滞剂和质子泵抑制剂出现之前,广泛用于治疗消化性溃疡。由于其不主要作用于胃酸分泌的胃壁细胞,且对M3的选择性相对较低,与M受体阻断相关的不良反应较多,目前已很少用于溃疡的治疗。
【药理作用及机制】其机制主要为两方面:一方面阻断胃壁细胞上的M1受体,抑制胃酸分泌,另一方面阻断Ach对胃粘膜中的嗜铬细胞、G细胞上的M受体的激动作用,减少组胺和胃泌素的释放,间接减少胃酸分泌。
【临床应用】抗酸治疗的辅助药物
【代表药及其特征】
①阿托品(atropine):阻断胃壁细胞上的M3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治疗剂量下抗酸作用弱,不良反应多,临床已不再用于溃疡病的治疗。
②哌仑西平(pirenzepine):阻断M1、M2受体,治疗剂量仅抑制胃酸分泌。可减少唾液腺、胰腺、支气管和汗腺分泌,不良反应主要为口干。溃疡愈合率为70~78%4。
③替仑西平(telenzepine):作用强,持续时间长,不良反应较少而轻。
【注意事项】①绝对不宜单独应用抗胆碱能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病。应仅用为抗酸治疗的辅助药物。②在应用抗胆碱能药治疗溃疡病时,给予的剂量应足以产生明显的疗效,如口干。由于进餐后胃分泌显著增加,抗胆碱能药通常在每次餐前30分钟服用。③抗胆碱能药降低胃运动性和胃排空速率可导致胃窦部潴留和胃泌素释放增加,从而涉及胃溃疡病的发病机理,因此不宜用于治疗胃溃疡病。④抗胆碱能治疗的禁忌症包括青光眼、胃出口梗阻和反流性食管炎1。
4.胃泌素受体阻断药主要代表为丙谷胺(Proglumide)。丙谷胺是异谷氨酸的衍化物,有降低胃酸分泌的作用。
【药理作用及机制】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有人认为是其结构与胃泌素相似——竞争性阻断胃泌素受体,抑制胃酸分泌。
【临床应用】抑制胃酸分泌。但抑酸作用弱,临床疗效价值尚难肯定,现已少用。
【不良反应】有轻度失眠、乏力、口干、头晕等。
5.前列腺素衍生物药类代表药为前列腺素E(PGE)、米索前列醇 (Misoprostol)。已经证明几种前列腺素E2的甲基化类似物可以减少胃酸分泌,可能是通过干扰壁细胞内环磷酸腺苷(cAMP)的生成所致。然而致成胃酸减少的药物剂量往往导致腹泻,并且天然PGE代谢快,在体内迅速灭活,口服无效,注射给药作用短暂,不良反应多。因此,为了降低胃酸分泌这一目的应用前列腺素在溃疡病治疗中不占位置。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