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小关节创伤性退变性关节炎是指因退行性变波及颈椎后方小关节的一部分或全部,呈现损伤性关节炎反应,并产生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病因创伤和退变则是引起本病发病的两个因素。创伤和退变间无明确的界限,作为致病因素,两者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创伤加速退变的发展,而退变又增加了创伤的机会。
临床表现颈痛慢性颈痛是本病特征性表现,多为持续性钝痛,活动时可诱发或加剧,颈2~3或颈5~6小关节受到创伤和劳损发生率高,不同节段的小关节病变可引起不同区域的疼痛,分布具有一定特征:
1.颈2~3小关节
疼痛位于上颈区,并延至枕区,严重者范围可扩大至耳,头顶,前额或眼等。
2.颈3~4小关节
疼痛位于颈侧后方区域,向上可延伸至枕下,但不超过枕区,向下不超过肩胛带,其分布形状类似于提肩胛肌。
3.颈4~5小关节
疼痛类似于三角形区域分布,两边为后正中线与颈侧后方界限,底为经锁骨外,中1/3交点,平行于肩胛冈的假设虚线。
4.颈5~6小关节
疼痛呈三角形套状分布,尖指向颈后正中,包绕肩胛带的前、后及顶部,基线为肩胛冈。
5.颈6~7小关节
疼痛分布似覆盖于肩胛冈上窝和冈下窝的四边形状。
6.颈7~胸1小关节
一般认为疼痛集中于颈6~7下半部分。
以上疼痛分布规律是各节段小关节病变时产生的主要区域,在严重者分布可扩散至更广范围,但此区常最为严重,疼痛可因双侧小关节受累而双侧分布,多个小关节受累则使疼痛区域重叠,将会给诊断带来困难。
牵涉痛由于颈神经根在头,颈,胸,上肢等有广泛分布,因此除局部疼痛外,还常可引起牵涉痛表现,头痛主要由于颈2~3小关节受累引起的牵涉痛。小关节创伤性退变性关节炎常有明显固定压痛,活动时加剧,可因疼痛而使颈部活动减少,甚至颈部可处于强迫体位,局部相应支配小关节的脊神经后内侧支阻滞可使疼痛缓解。
检查1.X线片
均需拍正侧位片及左右斜位片,早期常无明显改变,以后则显示关节间隙狭窄,松动;逐渐于关节突起外增生,形成尖形骨刺;后期该关节呈现肥大性改变,周边部伴有明显的骨赘形成,并使椎间孔变小、变形。
2.断层摄影
可较清楚地显示出关节晚期的狭窄,骨赘及变形。
3.CT扫描
可由横断面十分清楚地显示出小关节病变的程度及其与椎管,根管之间的联系,常见征象为:①小关节边缘骨刺形成;②小关节突肥大;③关节间隙变窄;④关节软骨变薄;⑤小关节内“真空现象”;⑥关节囊钙化;⑦关节突软骨下骨质硬化等,但在早期CT扫描不如X线片,CT扫描的一个优点是可同时观察椎间盘而排除椎间盘疾病。
4.SPECT常规ECT图像
对于观察本病无多大帮助,但高间隙分辨率ECT图像可清楚地显示小关节核素摄入量增加,该法具有敏感性高的优点,可以作为行小关节关节造影前的一种筛选手段。
5.小关节造影术
对早期诊断小关节创伤性退变性关节炎有较大帮助,须在电视透视下进行。一般早期可见到关节囊松弛或破裂,还可见到小关节炎性改变征象,晚期则因穿刺困难及影像学征象改变明显而常不进行,造影结束后注射局麻药和激素混合液,可同时起治疗作用。
6.其他检查
为排除可能合并椎管内病变,椎间盘病变及其他病变,有条件时可行磁共振成像,脊髓造影及椎间盘造影等检验以明确诊断。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资料可以诊断。
治疗目前,对颈椎创伤性退变性小关节炎虽有多种治疗方案,但尚缺乏特别有效的治疗手段。保守治疗应根据病情选择不同方法进行处理。
1.急性加重期治疗
以休息、热疗及镇痛为主。局部按摩、针刺、口服消炎止痛药物以及封闭治疗,均能奏效。卧木板床休息,临床起床时用颈围保护。急性期后,可适当开始体疗及自我推拿操作,使颈肌得以锻炼。适度的运动,不仅可防止相对软骨面牢固地及连续地受挤压,又可使关节软骨从滑液中得到营养,因此宜注意动静结合。对顽固性疼痛,保守治疗无效、发作频繁、影响工作和生活时,应考虑注射疗法及手术疗法。
2.神经阻滞疗法
既有明确诊断作用,同时又可起到止痛,缓解局部肌肉痉挛等治疗性作用。无论是急性加重期还是慢性期,都是缓解疼痛的有效手段。
3.小关节注射法
这既是有效的诊断手段,同时更是一种疗效颇佳的治疗方法,该法对神经阻滞试验阳性者均可。须在电视透视下进行。
4.颈后路小关节减压术
已有明确小关节增生,骨赘形成压迫脊神经根而产生根性症状者宜行此术。由于小关节毗邻椎管、椎动脉和脊神经根等重要结构,因此手术危险性较大,技术要求较高。术者须具有丰富临床知识和较高的手术技巧方可进行,同时须严格掌握适应证。
5.射频法脊神经后内侧枝热凝术及直视下脊神经后内侧枝切断术
由于其破坏性操作和远期预后较差,目前均已很少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