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病简称功能性子宫出血或功血,由神经内分泌失调引起,而不是由妊娠、子宫内膜肿瘤、感染或血液病等引起。常发生于青春期,均为无排卵型功能性子宫出血,亦称青春期功能性子宫出血。

病因引起无排卵型功血的原因,在青春期和更年期不同,青春期功血多由于下丘脑-垂体-卵巢轴发育成熟不全或延迟,在下丘脑体与卵巢之间尚未建立起完善的正反馈调节机制,在垂体促卵泡素(FSH)和黄体生成素(LH)的作用下,卵泡发育分泌雌激素,但雌激素对下丘脑正反馈应尚未能形成正常月经周期中FSH和LH高峰,因而卵巢中虽有卵泡发育但不能排卵,更年期功血主要是由于卵巢功能自然衰退,卵泡数量减少但不能发育成熟,同时对垂体促性腺激素反应降低,因而在卵巢功能衰退时排卵停止而导致更年期无排卵功血。

引起排卵型功血的原因有4种:

1.黄体功能不足月经周期中有卵泡发育及排卵,但黄体期孕激素分泌不足或黄体过早衰退,导致子宫内膜分泌不良。

2.子宫内膜脱落不全即由于黄体萎缩不全,雌孕激素不能迅速下降,子宫内膜由于激素水平的失衡不能按期而呈不规则脱落,使出血期延长,血量增加,又称黄体萎缩不全。

3.子宫内膜修复延长由于月经期子宫内膜剥脱后,下一周期新的卵泡发育迟缓或欠佳,所分泌的雌激素不足,以致子宫内膜不能如期再生修复,而使月经延长。

4.排卵期出血由于排卵期激素短暂下降,使子宫内膜失去激素的支持而出现部分子宫内膜脱落引起撤退性出血,当雌激素分泌足够量时则内膜又被修复而止血。

临床表现1.无规律地子宫出血血量时多时少,或突然增多。闭经时间长者,出血量多,并可持续数月不止。周期短于21天,时流时止。

2.体检生殖器检查正常,或双侧卵巢对称性地轻度增大。

3.基础体温为单相型。

4.贫血症状失血过多可引起贫血,严重者可出现头晕、心慌、气短、乏力、水肿、食欲不振等现象。

5.排出激素过多症状乳房胀痛、下腹坠胀、情绪激动等。

检查1.诊断性刮宫术

出血量多或持久不停的已婚患者,应首先采用诊断性刮宫术止血,并能探查宫腔,确定有无器质性疾病,病检子宫内膜。无排卵型子宫出血的内膜为增殖期变化,或为腺囊性、腺瘤性增生,不治疗可发展为非典型增生症或子宫内膜癌;排卵性出血者为“分泌期变化”“分泌不良”。流血第5天仍能刮出分泌期子宫内膜者,为黄体萎缩不全。

2.宫颈黏液结晶

流血前宫颈黏液中见羊齿状结晶者,提示为无排卵型出血。

3.宫腔镜检查

有助于发现小型宫腔病变,如小型宫腔息肉、黏膜下子宫肌瘤等,并可在直视下选点活检,增加了该类器质性疾病的检出率。

4.B超检查

可以发现小型子宫肌瘤(肌壁间)及小型卵巢肿瘤,或者无卵巢囊性增大,并可发现宫腔病变及测定子宫内膜的厚度、质地等;在B超监测下行生理盐水通液以增加声像对比度,可提高宫腔小型病变如息肉、黏膜下肌瘤的诊断率。

诊断1.病史:注意患者年龄、产次、健康状况,近期内是否用过性激素治疗;

2.子宫出血没有周期性,经期可以持续10余天或淋漓不净几个月,经量时多时少;

3.贫血貌;

4.肛查或妇检子宫大小多在正常范围或偏小;

5.基础体温呈单相型或黄体不健;

6.阴道脱落细胞涂片无排卵的周期性变化;

7.宫颈黏液结晶呈羊齿状或不典型;

8.必要时行诊刮或宫腔镜检查。

9.激素测定。

治疗原则为止血、纠正贫血及恢复排卵功能。同时治疗合并的疾病。

1.止血

(1)雌激素 使脱落的子宫内膜生长而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出血量多并已合并贫血者。

(2)孕激素 使雌激素引起增生的子宫内膜转变为分泌期,停药后,子宫内膜发生月经样的撤退性出血,再通过自身的雌激素修复子宫内膜而达到止血目的。适用于出血时间长、出(3)雄激素:丙酸睾酮25~50mg肌注,可以减少子宫出血量,但与炔诺酮相似,青春期少女应慎用或不用。

(4)止血药 配合上述药物应用。

2.纠正贫血

(1)输血 血红蛋白在8g以下时。输血球或全血。

(2)补充铁剂 口服或肌注右旋糖酣铁。

(3)补充各种营养物质。

3.恢复排卵功能

本病是妇科临床的疑难重症,其治疗不能单一见血止血,因那样即使取得了暂时止血的效果,以后也会复发,所以应把治疗重点放在调整周期和促进排卵等方面,使青春期、生育期妇女经期正常,更年期功血转为正常停经。对于不同的病人要根据其病情及要求的不同采用相应的治疗。

恢复或建立正常的排卵月经是治疗无排卵型功血的根本。当止血后即应安排治疗。但年幼的青春期女孩建立排卵功能困难,首要目的是防止再次出血。

功血的治疗还包括有效的调节,如出血期间要注意保暖,保持外阴的清洁卫生,搞好计划生育,采取有效的节育措施,少做或不做人工流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