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
对施工资源优化,就是要对各构成要素进行认真研究,强化施工项目的动态管理。其意义在于:
1.进行施工资源的优化配置,即可适时、适量、比例适当、位置适宜地配备或投入各要素,以满足工程项目施工的需要;
2.进行施工资源的优化组合,可在施工过程中搭配适当,协调地在项目中发挥作用,有效地形成生产力,适时地生产出理想的合格产品;
3.在施工项目运转过程中,对各种资源进行动态管理。施工项目的实施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对各种资源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因此,施工资源的配置和组合就需要不断调整,这就需要动态管理。动态管理的目的和前提是优化配置和组合,动态管理是优化配置和组合的手段与保证。其基本内容就是按照施工项目的内在规律,有效地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各种资源,使之在项目中合理流动,在动态中寻求平衡;
4.在施工项目运行中,合理地使用资源,以达到节约资源的目的。1
主要环节在项目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资源进行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个环节:
1.编制施工资源计划。编制施工资源计划的目的是对资源投入量、投入时间和投入步骤作出合理安排,以满足施工项目实施的需要,计划是优化配置和组合的手段;
2.资源的供应。按照编制的计划,从资源来源到投入到施工项目上进行实施,使计划得以实现,施工项目的需要得以保证;
3.节约使用资源。根据每种资源的特性,制定出科学的措施,进行动态配置和组合,协调投入,合理使用,不断地纠正偏差,以尽可能少的资源满足项目的使用,达到节约的目的;
4.进行资源投入、使用与产出的核算,实现节约使用的目的;
5.进行资源使用效果的分析。一方面是对管理效果的总结,找出经验和问题,评价管理活动;另一方面为管理提供储备和反馈消息,以指导以后(或下一循环)的管理工作。
内容施工资源优化涉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劳动力、材料、机械设备、技术和资金等要素。2
劳动力国家和建筑业用工制度的改革,使施工企业已经有了包括固定工、合同工、临时工和城建制的外地队伍等多种形式的用工,并且已经形成了弹性结构。不论施工任务的多少,劳动力招工难和不稳定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改变了劳动力队伍结构,加强了第一线用工,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改善了我国建筑施工企业劳动生产率长期徘徊的状况。
劳动力作为施工资源的第一项主要内容,关键是如何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利用行为科学、激励理论和方法,调动职工的积极性、创造性,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材料按材料在生产中的作用将建筑材料分为主要材料、辅助材料和其他材料。其中:主要材料指在施工中被直接加工,构成工程实体的各种材料,如钢材、木材、水泥、砖、砂、石等;辅助材料指在施工中有助于产品的形成,但不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如促凝剂、隔离剂、润滑物等;其他材料指不构成工程实体,但又是施工中必须的材料,如燃料、油料、砂纸、棉纱等。此外,像脚手架材料、模板材料等周转性材料、工具、预制构配件等,都因在施工中有独特作用而自成一类,其管理方式与材料基本相同。
工程材料按材料来源可分为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按使用功能可分为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按自然属性可分为金属材料、硅酸盐材料、电器材料、化工材料;按组成的物质和化学成分可分为无机材料、有机材料和复合材料等;它们的保管、运输各有不同要求,需分别对待。
机械设备施工项目的机械设备,主要是指作为大型工具使用的大、中、小型机械,既是固定资产,又是劳动手段。施工项目机械设备优化管理的环节包括:选择、使用、保养、维修、改造、更新等。其关键是使用,以提高机械效率、提高利用率和完好率。只有依靠人去提高利用率,依靠保养和维修去提高完好率。
技术技术是指操作技能、劳动手段、劳动者素质、生产工艺、试验检验、管理程序和管理方法等。由于工程项目施工生产的单件性、露天性、空间性、流动性和复杂性等特点,决定了技术的作用更加重要。技术工作要素包括技术人才、技术装备、技术规程、技术资料等;技术活动过程指技术计划、技术运用、技术评价。技术作用的发挥,除了依靠技术本身的水平外,在很大程度上还依赖于技术管理水平。没有完善的技术管理,先进的技术是难以发挥作用的。
技术管理的任务包括:
1.正确贯彻国家和行政主管部门的技术政策,贯彻上级对技术工作的指示和决定;
2.研究、认识和利用技术规律,科学地组织各项技术工作,充分发挥技术的作用;
3.确立正常的生产技术秩序,进行安全生产、文明施工,以技术保证工程质量;
4.努力提高技术工作的经济效果,使技术与经济有机地结合。
资金施工项目的资金,从流动过程来讲,首先是投入,即将筹集到的资金投入到施工项目上;其次是使用,也就是支出。资金管理,就是财务管理,它包括的主要环节有:
1编制资金使用计划;
2.筹集资金;
3.投入资金(施工项目经理部收入);
4.资金使用(支出);
5.资金核算与分析。
施工项目资金管理的重点是收入与支出问题,收支之差涉及核算、筹资、贷款、利息、利润和税收等问题。
施工资源是决定工程项目建设进度与质量的关键性因素,涉及资金、技术、人员、材料、机械等方面,对于施工资源的配置,可不仅是提前准备,还有一系列的管理与优化措施。
优化步骤1.首先编制资源管理计划,对资源投入量、投入时间及投入步骤进行合理安排,满足项目实施的要求。资源优化配置,按编制的计划,在保证项目所需的前提下,结合施工组织设计,分析市场资源和施企内部资源,对资源做到合理选择、供应、使用。全面配置资源后,须对资源的使用进行控制,结合不同资源特性进行动态配置,协调投入并纠偏,力争节约资源的目的。动态控制资源,分析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效率,调节闲置资源,根据时间及进度安排合理调度资源等;
2.通过材料进场验收,确保原材料质量,拒绝接受不符合要求的材料。建立材料入库台账,按需领料,超限额的用料须办理手续,注明消耗原因。监督材料使用,确保用途合理,用量节约,谁用谁清,随领随用。登记现场周转材料数量、类型等,在完成该工程后进行退回或投入下一次周转,结合周转材料类型,可选择部分租赁的使用方式。回收现场余料,并及时办理退料手续, 在限额领料单中登记扣除,设施用料等须在使用周期结束后进行回收并建立台账,处理经济关系;
3.按劳动力需要量计划向企业劳务管理部门中心请派劳务人员并签订劳务合同,按计划进行分配。在项目施工中不断进行劳动力平衡、调整、解决施工要求与劳动力工种、数量、技术能力中存在的矛盾,优化劳动组合,实行班组长与工人相互选择,形成高效团队。根据实际能力与工程量核算设计预算;劳务承包合同;施工任务书,做到分配合理;
4.人机固定,实行机械使用保养责任制,指定专人使用、保养,将机械设备的使用效益作为个人经济利益的评价标准之一。严格落实持证上岗,定期开展机务训练班,提高操作人员技术实力。施工方案应按小时安排机械工作内容, 充分提高效率实行单机或机组核算,制订激励制度,提高机械设备管理水平;
5.组织流水施工,考虑机械设备的服务能力与保养时间,以此为依据划分施工段,避免窝工现象。落实图纸审核制度、施工组织设计管理制度、技术交底制度、施工项目材料、工程质量验收制度、施工技术资料管理制度等技术把关举措。审核施工组织设计,从技术、经济、组织协调等多方面判断合理性,确保质量安全、进度可控。严格执行隐蔽工程的验收,不合格者禁止进行下一道工序,及时办理验收手续不得后补。工程报验收前进行施工方内部预检,保证工程质量,防止可能发生差错造成质量事故;
6.根据成本费用控制计划、施工组织设计、预计的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预测资金支出,提前规划资金,以免周转出现问题。对比资金收入与支出情况,分析偏差原因并及时进行调整,避免误差积累,及时纠偏。资金筹措时确保在充分利用自有资金的前提下,经过收支对比按差额筹措资金,避免产生不必要的利息支出。在合同中明确工程款支付时间与方式,对于现场签证须及时进行手续登记,避免后期互相推诿,造成资金链不顺畅。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