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2-乙基丁醇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2-乙基丁醇,化学式为C6H14O,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气味。微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能溶解油类、蜡、橡胶、染料和天然树脂等。用作溶剂,用于有机合成。

物性数据1. 性状:无色透明液体,有特臭。

2. 密度(g/mL,20/4℃):0.8333

3. 相对蒸汽密度(g/mL,空气=1):3.4

4. 熔点(ºC):-114.4

5. 沸点(ºC,常压):146.5

6. 黏度(mPa·s,20ºC):5.63

7. 折射率(n20ºC): 1.4224

8. 闪点(ºC,开口):54

9. 溶解度(%,水,20ºC):0.4

10. 自燃点或引燃温度(ºC):58

11. 蒸气压(kPa,20ºC):0.24

12. 饱和蒸气压(kPa,20 ºC):0.12

13. 蒸发热(KJ/kg,b.p.):422.9

14. 比热容(KJ/(kg·K),25ºC,定压):2.45

15. 凝固点(ºC):-114.4

16. 体膨胀系数(K-1):0.00092

17. 相对密度(25℃,4℃):0.8295

18. 常温折射率(n25):1.4205

19. 溶解性:微溶于水,可混溶于乙醇、乙醚等大多数有机溶剂。能溶解油类、蜡、橡胶、染料和天然树脂等。

20. 液相标准热熔(J·mol-1·K-1):259.41

毒理学数据1、皮肤、眼睛刺激毒性:兔子:415mg;

2、急性毒性:大鼠经口LD50:1850mg/kg;大鼠腹腔LD50:800mg/kg;小鼠腹腔LD50:>400mg/kg;兔子经口LD50:1200mg/kg;兔子皮肤LD50:1260μl/kg;豚鼠腹腔LD50:450mg/kg;

3、属低毒类。蒸气压低,使用时危险性不大,但对皮肤有刺激作用,对眼睛也有损害。

生态学数据对水是稍微有危害的不要让未稀释或大量的产品接触地下水、水道或者污水系统, 若无政府许可,勿将材料排入周围环境。

分子结构数据1、摩尔折射率:31.33

2、摩尔体积(cm3/mol):125.4

3、等张比容(90.2K):284.9

4、表面张力(dyne/cm):26.6

5、介电常数:无可用的

6、极化率:12.42

7、单一同位素质量:102.104465 Da

8、标称质量:102 Da

9、平均质量:102.1748 Da1

计算化学数据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1.6

2.氢键供体数量:1

3.氢键受体数量:1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3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20.2

7.重原子数量:7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31.2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11

性质与稳定性对金属无腐蚀性,应避免吸入蒸气和长期与皮肤接触。具有伯醇的化学反应性。

贮存方法常温,阴凉通风处保存。可用铁、软钢、铜或铝制容器贮存。

合成方法用无水硫酸钙干燥后分馏。

用途用作硝基喷漆、合成树脂清漆的助溶剂或稀释剂、印刷油墨溶剂。还用于香料、表面活性剂、增塑剂的制造和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等。

燃烧爆炸危险性燃烧性:易燃建规火险分级:乙

闪点(开杯, ℃):58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与强氧化剂发生反应,可引起燃烧。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稳定性:稳定

禁忌物:强氧化剂、强酸。

聚合危害:不能出现

灭火方法:二氧化碳、泡沫、干粉、沙土。用水灭火无效。

危险性类别:第 3.3类高闪点易燃液体危险货物 包装标识:7

包装储运包装级别:III

储运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仓间内。远离火种、热源。防止阳光直射。保持容器密封。应于氧化剂分开存放。储存间内的照明、通风等设施应采用防爆型,开关设在仓外。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灌储时要有防火防爆技术措施。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充装要控制流速,注意防止静电积聚。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毒性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属低毒类LD50: 1.85 g/kg (大鼠经口)

健康危害:吸入、摄入或经皮肤吸收,对机体可能有害。对皮肤有刺激性。对眼有强烈刺激性,接触后引起眼损害。

防护措施过程控制:生产过程密闭,全面通风。

防护服:穿工作服。必要时戴防护手套。高浓度接触时,应佩带防毒面具,可戴安全防护眼镜。

其他:工作现场严禁吸烟。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泄露处置:疏散泄露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禁止无关人员进入污染区,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好防毒面具,穿一般消防防护服。在确保安全情况下堵漏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耿彩芳 - 副教授 - 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