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对称因子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概念

在只有一个步骤(即电子转移步骤)的电极反应中,人们可以用下式把电化学反应速率常数与它的“化学”对应数(可逆电位下的速率常数)联系起来: η

系数 就称为对称因子,其值接近1/2,但正、逆反应的值可有所不同。与位能-距离分布图中反应物和产物所在点的梯度有关。如果靠近交点的斜率对产物为、对反应物为,则

博克里斯首先发表了上式的几何证明。后来马库斯在没有参考前人工作的情况下也得出了上述关系式。1

对称因子随电位的变化为了确定对称因子对电位的影响,有必要在更负的电位下工作,此时电位对势垒形状的影响是显著的。这项工作在1960年是首先由德斯皮克和博克里斯完成的。他们为了确定上述影响,选择了银沉淀反应,并且通过在高过电位和非常短时间下工作,避免了迁移的影响,从而得以画出考虑对称因子随过电位η而变化的曲线图(如图1)。

对称因子借助莫尔斯参数随过电位η而变化的理论同近代某些人所采用的非谐性较正方法相比,是一种更普遍的理论方法。按照德斯皮克和博克里斯的作法,方程可推导如下。

分别为溶剂化离子和吸附离子所固有的曲线AA和BB(如图2)可用方程表示:

于是:

根据上面两个方程,可得:

式中,,而。因为在交叉点处,故,则方程可重新写作

关于对称因子随电位而变化的其他工作一直是有限的,帕森斯和帕瑟朗的工作是按连续介质的静电近似来解释的,然而,根据这种解释,其值理应随过电位而连续变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