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骨转子下骨折,是指自股骨小转子至股骨干中段与近端交界处——即骨髓腔最狭窄处(峡部)之间的骨折。发生率占髋部骨折的10%~34%。手术治疗有较高的骨折不愈合及内固定物失用率。股骨转子下骨折的治疗目的是要矫正股骨干的内收、短缩、外旋及股骨头颈外展及后倾、外旋,恢复髋关节内收肌的张力,从而恢复肢体功能。
因此,对于股骨转子下部位生物力学特点的了解,对于骨折类型的分析,以及各类内固定物的应用及适应证的认识,将直接影响治疗效果。
病因单纯转子下骨折多见于年轻人,多由较大的直接暴力引起,不少病例骨折为粉碎性。而与转子间骨折伴发的转子下骨折可发生在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可因平地摔跌等较轻外伤引起。
转子下骨折后,近端受臀肌、髂腰肌和外旋肌群的牵拉而呈屈曲、外展、外旋移位,远端则受内收肌群和下肢重力的影响而向上、向内、向后移位。
临床表现伤后局部明显疼痛、肿胀,患肢内收,短缩畸形,局部出血较多,常伴有失血性休克。由于外力强大,应注意多发伤及复合伤。
1.Seinsheimer分型
Seinsheimer根据骨折块的数量、位置及骨折线的形状提出分为5型。
(1)Ⅰ型 骨折无移位或移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