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是上消化道大出血中最常见的原因,约占50%以上。病人有呕血、柏油样黑便,引起红细胞、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明显下降,脉率加快,血压下降,出现休克前期症状或休克状态。治疗原则是补充血容量,防治失血性休克,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病因溃疡基底血管被侵袭导致破裂出血,大多为动脉出血。大出血的溃疡一般位于胃小弯或十二指肠后壁,因此胃溃疡出血的来源常为胃左右动脉及其分支,而十二指肠溃疡出血多来自胰十二指肠上动脉或胃十二指肠动脉及其分支。
临床表现胃十二指肠溃疡大出血的临床表现取决于出血量和出血速度。病人的主要症状是呕血和解柏油样黑便,多数病人只有黑便而无呕血,迅猛的出血则为大量呕血与紫黑血便。呕血前常有恶心,便血前后可有心悸、乏力、全身疲软,甚至晕厥,出现休克症状。病人焦虑不安、四肢湿冷、脉搏细速、呼吸急促、血压下降。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肠鸣音亢进。腹痛严重的病人应注意有无伴发溃疡穿孔。
检查1.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值、血细胞比容均呈进行性下降。
2.纤维胃镜检查纤维胃镜为上消化道出血检查的首选,应在出血后6~12小时内进行,如检查时间超过12小时,则可因出血停止,黏膜愈合不易被发现。
3.选择性动脉造影对诊断胃溃疡出血部位有较高的准确性,出血速度在0.5~2ml/min即可显示出来。如血管造影显示为胃左动脉分布区的多数小出血点可采用经胃左动脉灌注血管收缩剂进行止血;而当证实为大的血管出血时则应早期手术治疗。
鉴别诊断有溃疡病史者,发生呕血与黑便,诊断并不困难。无溃疡病史时,应与应激性溃疡出血、胃癌出血、食管曲张静脉破裂出血、食管炎、贲门黏膜撕裂综合征和胆道出血鉴别。大出血时不宜行上消化道钡餐检查,急诊纤维胃镜检查可迅速明确出血部位和病因。
治疗治疗原则是补充血容量,防治失血性休克,尽快明确出血部位并采取有效止血措施。
1.抗失血性休克治疗,补充血容量建立可靠畅通的静脉通道,快速滴注平衡盐溶液,严密观察血压、脉搏、尿量和周围循环状况,并判断失血量指导补液和输血及血浆代用品。
2.留置鼻胃管用生理盐水冲洗胃腔,动态观察出血情况。可经胃管注入200毫升含8毫克去甲肾上腺素的生理盐水溶液,每4~6小时一次。
3.施行内镜下电凝、激光灼凝、注射或喷洒药物等局部止血措施。检查前必须纠正病人的低血容量状态。
4.静脉或肌注止血、制酸、生长抑素等药物。
5.约10%的病人需急症手术止血。手术指征为:①出血速度快,短期内发生休克,或较短时间内要输入较大量血液方能维持血压和血细胞比容者;②年龄在60岁以上伴动脉硬化症者自行止血机会小,对再出血耐受差,应及早手术;③近期发生过类似的大出血或合并穿孔或幽门梗阻;④纤维胃镜检查发现动脉搏动性出血,或溃疡底部血管显露再出血危险很大。急诊手术应争取在出血48小时内进行。
手术方法有:①包括溃疡在内的胃大部切除术。如术前未经内镜定位,术中可切开胃前壁,明确出血溃疡的部位,缝扎止血同时检查是否有其他出血性病灶。②对十二指肠后壁穿透性溃疡出血,先切开十二指肠前壁,贯穿缝扎溃疡底的出血动脉,再行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切除或幽门成形术,或作旷置溃疡的毕II式胃大部切除术外加胃十二指肠动脉、胰十二指肠上动脉结扎。③重症病人难以耐受较长手术时间者,可采用溃疡底部贯穿缝扎止血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