猩红热样红斑为一种急性全身性或限局性发疹性红斑,发病前有发热,咽喉痛等前驱症状。典型皮疹为细小红斑,相互融合成片,弥漫性分布,疹后脱屑。
病因部分病例和药物过敏(磺胺类、巴比妥酸盐、青霉素、水杨酸盐类等)有关。其次为某些病毒、溶血性链球菌、葡萄球菌等感染后过敏或其毒素的作用所致。
临床表现皮疹往往突然出现,常伴有畏寒、高热、头痛、不适等症状。开始为细小红斑,密集成片,病相互融合,颜色猩红,初起于腹股沟、腋窝等部位,皮疹1~2天内弥漫全身,2~3天内可达到高潮,全身遍布红斑,面部四肢肿胀,体无完肤,酷似猩红热的皮疹,尤以皱褶部位及四肢屈侧更为明显。但患者一般情况较好,全身症状较猩红热轻微,无猩红热的其他症状。少数病例红斑仅局限于手掌和足跖,自觉瘙痒、刺痛和烧灼感。经2~6天后,病情开始好转,体温逐渐下降,皮疹颜色变淡,继以糠状或大片脱屑,重者头发和指甲也可脱落,鳞屑逐渐变小变细,皮肤逐渐恢复正常,病程一般较短,不超过一个月。本病通常无黏膜疹,也无内脏的损害。
检查针对病因检查,疑为细菌感染时应取分泌物或从皮肤创口取材进行培养,可分离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等病原体。
诊断根据其典型临床表现和病史,可以诊断。
鉴别诊断需要与猩红热鉴别,后者全身症状严重,口周无皮损,呈现苍白圈,口腔黏膜潮红、肿胀,有“草莓状舌”,皮疹区用特异性链球菌抗毒素做皮内试验,注射局部能使红斑消退(Schultz-Charlton试验阳性)。其次要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鉴别,后者除有猩红热样皮疹外,还有休克、多脏器功能损害等严重的全身症状。
治疗治疗应针对病因,若为药物过敏,应及时停用可疑的致敏药物,有感染时应进行抗感染治疗。局部外用炉甘石洗剂、糖皮质激素软膏,全身症状显著时应用抗组胺药,必要时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补充维生素,保持水、电解质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