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郁证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郁证,中医病名。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根据郁证的临床表现及其以情志内伤为致病原因的特点,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

名词解释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致,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或易怒易哭,或咽中如有异物梗塞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病证。

历史沿革1.《内经》有关五气之郁的论述。

2.《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3.《金匮要略》记载了属于郁证的脏燥及梅核气两种病证,并观察到这两种病证多发于女性,所提出的治疗方药沿用至今。

4.《丹溪心法》将郁证列为一个专篇,提出了气、血、火、食、湿、痰六郁之说,创立了六郁汤、越鞠丸等相应的治疗方剂。

5.明代《医学正传》首先采用郁证这一病证名称。

6.《景岳全书》将情志之郁称为因郁而病,着重论述了怒郁、思郁、忧郁三种郁证的证治。

7.《临证指南医案》充分注意到精神治疗对郁证具有重要的意义,认为“郁证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郁证主要见于西医学的神经衰弱、癔症及焦虑症等。另外,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及反应性精神病。

病因情志失调,体质因素。

病机郁证的基本病机为:气机郁滞导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病位主要在肝,但可涉及心、脾、肾。病理性质初起属实,日久属虚或见虚实夹杂。郁证初起,病变以气滞为主,常兼血瘀、化火、痰结、食滞等,多属实证。病久则易由实转虚,随其影响的脏腑及损耗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气血阴阳的不同,而形成心、脾、肝、肾亏虚的不同病变。

诊断要点诊断依据1. 以忧郁不畅,情绪不宁,胸胁胀满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或有易怒易哭,或有咽中如有炙脔,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特殊症状。

2. 患者大多数有忧愁、焦虑、悲哀、恐惧、愤懑等情志内伤的病史。并且郁证病情的反复常与情志因素密切相关。

3. 多发于青中年女性。无其他病症的症状及体征。

病证鉴别1. 郁证梅核气与虚火喉痹

梅核气多见于青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自觉咽中有物梗塞,但无咽痛及吞咽困难,咽中梗塞的感觉与情绪波动有关,在心情愉快、工作繁忙时,症状可减轻或消失,而当心情抑郁或注意力集中于咽部时,则梗塞感觉加重。虚火喉痹则以青中年男性较多,多因感冒,长期吸烟酒及嗜食辛辣食物而引发,咽部除有异物感外,尚觉咽干、灼热、咽痒,咽部症状与情绪无关,但过度疲劳或感受外邪则易加剧。

2. 郁证梅核气与噎膈

梅核气应当与噎膈相鉴别。噎膈多见中老年人,男性居多,梗塞的感觉主要在胸骨后的部位,吞咽困难的程度日渐加重,作食管检查常有异常发现。

3. 郁证脏躁与癫狂

脏躁多发于青中年妇女,在精神因素的刺激下呈间歇性发作,在不发作时可如常人。而癫狂则多见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别,病程迁延,心神失常的症状极少自行缓解。

相关检查结合病情作相关的检查,常无异常发现。如以咽部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时,需作咽部的检查。有吞之不下,咯之不出的症状时,可作食管的X线及内窥镜检查。脏躁的临床表现与西医的癔症关系密切,主要需与精神分裂症相鉴别,后者具有思想障碍、知觉障碍和性格改变症状,如被控制感、被洞悉感,幻听,原发性妄想等。

辨证论治辩证要点1. 辨明受病脏腑与六郁

郁证的发生主要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心失所养,应依据临床表现,辨明其受病脏腑侧重之差异。郁证以气郁为主要病变,但在治疗时应辨清六郁。一般来说,气郁、血郁、火郁主要关系于肝;食郁、痰郁主要关系于脾;而虚证则与心得关系最为密切。

2. 辨别证候虚实

实证病程较短,表现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咽中梗塞,时欲太息,脉弦或滑;虚证则病已久延,症见精神不振,心神不宁,心慌,虚烦不寐,悲忧善哭,脉细或细数等。

治疗原则理气解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实证,首当理气开郁,并应根据是否兼有血瘀、痰结、湿滞、食积等分别采用活血、降火、祛痰、化湿、消食等法。虚则补之,或养心安神,或补益心脾,或滋养肝肾。虚实夹杂者,又当兼顾。

证治分类1.肝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情绪不宁,胸部满闷,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嗳气,不思饮食,大便不调,苔薄腻,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畅中。

方药:柴胡舒肝散加减。

2.气郁化火证

证候: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满,口苦而干,或头痛,目赤,耳鸣,或嘈杂吞酸,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肝解郁,清肝泻火。

方药:丹栀逍遥散加减。

3.痰气郁结证

证候:精神抑郁,胸部闷塞,胁肋胀满,咽中如有物梗塞,吞之不下,咯之不出,苔白腻,脉弦滑。

治法:行气开郁,化痰散结。

方药:半夏厚朴汤加减。

4.心神失养证

证候:精神恍惚,心神不宁,多疑易惊,悲忧善哭,喜怒无常,或时时欠伸,或手舞足蹈,骂詈喊叫,舌质淡,脉弦。

治法:甘润缓急,养心安神。

方药:甘麦大枣汤加减。

5.心脾两虚证

证候:多思善疑,头晕神疲,心悸胆怯,失眠,健忘,纳差,面色不华,舌质淡,苔薄白,脉细。

治法:健脾养心,补益心血。

方药:归脾汤加减。

6.心肾阴虚证

证候:情绪不宁,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五心烦热,盗汗,口咽干燥,舌红少津,脉细数。

治法:滋养心肾。

方药:天王补心丹合六味地黄丸加减。

其他治法1.精神治疗

除药物治疗外,精神治疗对郁证有极为重要的作用。解除致病原因,使病人正确认识和对待自己的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可以促进郁证好转、痊愈。

2.辅助治疗

心失所养,心神惑乱可出现多种多样的临床表现。在发作时,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适当的穴位进行针刺治疗,并结合语言暗示、诱导,对控制发作,解除症状,常能收到良好效果。一般可针刺内关、神门、后溪、三阴交等穴位;伴上肢抽动者,配曲池、合谷;伴下肢抽动者,配阳陵泉、昆仑;伴喘促气急者,配膻中。

预防调护1. 正确对待各种事物,避免忧思郁怒,防止情志内伤,是防止郁证的重要措施。

2. 医务人员深入了解病史,详细进行检查,用诚恳、关怀、同情、耐心的态度对待病人,取得患者的信任,在郁证的治疗及护理中具有重要作用。

3. 对郁证患者,应做好精神治疗的工作,使病人能正确认识和对待疾病,增强治愈疾病的信心,并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以促进郁证的完全治愈。

123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李曰庆 - 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