砷酸铅,白色晶体。密度7.80g/cm3。不纯的工业品呈粉红色。微溶于水。溶于硝酸。剧毒。
基本信息中文别名:砷酸铅(II)
英文别名:Soprabel; Talbot; triplumbous diarsorate
CAS:3687-31-8
EINECS:222-979-5
熔点:1042℃(分解)
性状:白色晶体,不纯的工业品呈粉红色。
密度:7.80g/cm3
稳定性:稳定
禁配物:强氧化剂、强酸
避免接触的条件:受热
聚合危害:不聚合
分解产物:氧化砷、氧化铅
合成方法:可由砷酸钠与可溶性铅盐制得
计算化学数据1.疏水参数计算参考值(XlogP):无
2.氢键供体数量:0
3.氢键受体数量:8
4.可旋转化学键数量:0
5.互变异构体数量:无
6.拓扑分子极性表面积173
7.重原子数量:13
8.表面电荷:0
9.复杂度:36.8
10.同位素原子数量:0
11.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2.不确定原子立构中心数量:0
13.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4.不确定化学键立构中心数量:0
15.共价键单元数量:5
物质毒性
|| || 文献、期刊报道的毒性作用试验数据
12345678
毒理学一、健康危害
健康危害:同时具有铅和砷的毒性,但通常以砷的毒作用表现为突出。急性中毒表现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肌肉痉挛、兴奋、定向力障碍等。皮肤接触引起接触性皮炎。
慢性影响:厌食、体重减轻、全身无力、面色苍白、腹痛。可能发生肝、肾损害及鼻中隔穿孔。长期皮肤接触可引起弥漫性色素沉着及手、脚掌皮肤过度角化。
二、毒理学资料及环境行为
急性毒性:LD50100mg/kg(大鼠经口)
亚急性和慢性毒性:铅的亚急性与慢性毒性:对所有动物都有毒性作用,特别使神经系统、血液、血管发生改变。对蛋白代谢、细胞能量平衡及细胞的遗传系统有较大的影响。
致癌性:IARC致癌性评论:人为阳性反应。
危险特性:不燃。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燃烧(分解)产物:氧化砷、氧化铅。
用途1. 作为胃毒杀虫剂
2. 曾用防治果树虫害(现已不用),也可作除草剂,但施用的不能放牧并禁止儿童、牧畜、鸡鸭等进入田中。
3.大量用于制取其他砷化合物
贮存方法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双月 - 副教授 - 燕京理工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