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新生儿乙型肝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新生儿HBV感染主要来源于母婴传播。HBV相关抗原包括HBsAg、HBcAg和HBeAg。

病因新生儿感染HBV主要通过HBsAg阳性的母亲经过母婴传播及围产期传播。其主要传播途径有三种:

1.宫内传播

宫内传播的高危因素,见于孕妇HBsAg高滴度、HBeAg阳性和HBV-DNA高载量。孕母急性或持续性病毒血症时,病毒可经过胎盘感染胎儿,其发生率在妊娠头6个月约为5%,后3个月及近分娩时为25%~76%。

2.分娩时传播

90%的病例是在分娩时母血渗入胎儿血中而传播,或胎儿吞咽病毒污染的羊水而受染。可用乙肝高效价免疫球蛋白和疫苗阻断。

3.出生后感染

出生后与产母密切接触,如通过唾液、乳汁、粪便等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其他HBV携带者而感染。

临床表现—旦受染可有数周到6个月的潜伏期,大多数受染的婴儿表现为亚临床过程。起病缓慢,新生儿出生时多无症状。常在1~6个月间有慢性抗原血症及转氨酶的持续性轻度增高。有时仅在6~l2个月时检出HBsAg的抗体。部分病例出现临床症状,如黄疸、发热、肝大、纳差,粪色变浅。实验室检查出现轻度肝功能异常或仅有转氨酶增高,血清胆红素增高,以结合胆红素增高明显,而后恢复,或呈慢性肝炎的经过。极少数病例呈暴发型,黄疸出现后迅速加重,短期内发展到肝性脑病、出血等肝功能衰竭症状,死亡发生快,预后差。

检查1.肝功能检查

肝功能可能表现正常或仅有轻度异常。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于黄疸前期、早期开始升高,高峰在血清胆红素高峰之前,一直持续至黄疸消退后数周,血清胆红素在黄疸前期末开始升高,凡登白试验多为双相阳性。黄疸前期末,尿胆原及尿胆红素开始呈现阳性反应,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2.乙肝血清标志物检测

HBsAg可为阳性。

3.其他辅助检查

B超检查有肝脾肿大,以肝大为主,多为中等度大。

诊断在乙肝的高发地区孕母为HBsAg和(或)HBeAg阳性者的婴儿和(或)出生后有食欲欠佳、发热、黄疸、肝大等表现时应考虑到此症。

实验室检查是最重要的依据。除血清酶及胆红素增高外,应进行HB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血清HBsAg阳性提示HBV正在感染。HBsAg阳性比肝脏受损指标更早出现。抗HBc-IgG阳性示原已感染,需查HBc-IgM以确定是否存在活跃的感染。HBeAg阳性见于HBV复制活跃时。HBV-DNA阳性是病毒复制和传染性的直接标志。

治疗无特效治疗方法。以保肝治疗为主,供给充分的热量及维生素。禁用对肝脏有毒性的药物。必要时使用激素。目前多主张二联或三联用药,如选用干扰素、胸腺素、乙肝疫苗三联用药。还可试用转移因子、免疫核糖核酸等激活免疫功能的药物,部分病例有效。近年来,核酸疫苗(HBV-DNA疫苗)正在成为研究热点,有望发展HBV的治疗性疫苗。

预防新生儿急性感染HBV时,90%会慢性化,因此阻断HBV母婴传播至关重要。阻断母婴传播是减少及最终消灭HBsAg慢性携带的关键措施,对HBsAg阳性合并HBeAg阳性或HBV-DNA阳性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推荐主动免疫和被动免疫联合进行。

1.被动免疫

HBsAg阳性或HBsAg/HBeAg双阳性孕妇所生的婴儿,应注射特异性高效价免疫球蛋白(乙肝人类免疫血清球蛋白,HBIG),可使婴儿乙肝病毒携带率大幅度下降。其方法为:于出生12小时内(越早越好)肌注一次,剂量100~200IU,1个月后再肌注一次,剂量同前。

2.主动免疫

我国1992年已将乙肝疫苗预防接种列入国家计划免疫的内容之一,采用的方法是:①HBsAg阴性母亲的婴儿于生后24小时内,及1个月和6个月各注射一次5μg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或20μg中国仓鼠卵母细胞乙肝疫苗;②对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应于生后尽早使用乙肝疫苗,最好在12小时内、及1个月和6个月各接种1次疫苗。

对HBsAg阳性或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乙肝疫苗与HBIG联合应用推荐使用的方法如:

(1)HBIG生后6小时内肌注,剂量100~200IU,生后1个月再使用相同剂量一次;。

(2)乙肝疫苗与HBIG同时或生后12小时内,在另侧肌注,此后1和6个月时再各注射1次乙肝疫苗。这种方法可使95%~97%HBsAg和HBeAg双阳性的母亲所生的婴儿得到保护。免疫后6个月HBsAg阳性示免疫失败,如15个月仍阳性示婴儿为慢性携带者,如15个月HBsAg阴性,抗HBe阳性示婴儿得到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