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尔堡病毒病是马尔堡病毒引起的严重的病毒性出血热。据认为,狐蝠科果蝠属于马尔堡病毒的天然宿主。马尔堡病毒从果蝠传给人类,并通过人际间传播。马尔堡病毒病传染源为患者和带毒的非洲绿猴,通过感染的血液、组织、尿及呼吸道分泌物、精液等传播。
病因马尔堡病毒是马尔堡出血热的致病菌,这是一种病死率非常高的疾病。马尔堡出血热最初于1967年在德国的马尔堡(该病由此得名)和法兰克福以及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同时出现疫情后得以发现。
马尔堡和埃博拉病毒属于丝状病毒科的两个成员。形态学特征相似,为多形性并有许多奇异的形状,大多呈杆状,由50~80nm直径的中央核包含着病毒的基因组。
临床表现疾病潜伏期(从获得感染到出现症状的时间间隔)2天~21天。
由马尔堡病毒引起的疾病起病急,伴有高烧、剧烈头痛以及严重不适。肌肉酸痛属于常见特征。可在第三天开始出现严重水样腹泻、腹痛和抽筋、恶心及呕吐。腹泻可持续一周。处于这一阶段的患者外表被描述为“魔鬼样”特征,眼窝深陷,面无表情并且极度嗜睡。在1967年的欧洲疫情中,大多数患者在出现症状后2至7天出现不发痒的皮疹。
许多患者在5至7天内出现严重出血表现,致命性病例通常会有某种形式的出血,经常是多个部位出血。呕吐物和粪便中带有鲜血,通常伴有鼻腔、牙龈和阴道出血。静脉穿刺部位(从静脉获取体液或者血液样本)的自发性出血可能特别棘手。在重病阶段,患者会有持续性高热。累及中枢神经系统时可能会出现错乱、易怒以及攻击行为。在疾病晚期(第15天)偶尔出现睾丸炎。在致命病例中,死亡最常发生在症状出现之后的第8天至第9天,一般在此之前会出现严重失血和休克。
检查1.血象
白细胞计数明显降低,血涂片中可见不典型的浆细胞样淋巴细胞和多形核白细胞,并伴有获得性PelgerHuet细胞核异常。血小板减少,血沉降低。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和淀粉酶可升高。尿素氮升高,蛋白和钾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
2.细胞培养
可用细胞培养和动物接种分离马尔堡病毒。用免疫荧光法检测特异性抗体。
3.双抗夹心法
用双抗夹心法ELISA检测病毒抗原和PCR技术检测病毒核酸,但这些检查必须在P4级实验室进行,以防止感染扩散。
诊断及鉴别诊断根据流行病史和相应的临床表现,并分离到病毒或特异性抗体IgM,滴度在1:8以上,IgG滴度在1:64以上可以确诊马尔堡病毒病。
鉴别诊断包括疟疾、伤寒、细菌性痢疾、霍乱、钩端螺旋体病、鼠疫、立克次体病、回归热、脑膜炎、肝炎和其他病毒性出血热。
治疗目前主要是对症治疗,减轻症状,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控制出血。
预防1.针对流行地区养猪场的预防性措施
需要在养猪场采取预防性措施,避免猪与果蝠接触后获得感染。这类感染有可能使病毒得到扩增,并导致或者促进出现马尔堡出血热疫情。
2.降低人类感染的危险
在没有有效治疗方法以及人间疫苗的情况下,减少人间感染和死亡的惟一途径是提高人们对马尔堡病毒感染风险以及减少与病毒接触等保护措施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