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系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
病因大多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链球菌感染,多数聚集的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在深部融合,相互贯通,形成脓肿。
中医多认为由于素体虚弱,外卫不固,复感风湿热邪,蕴结于肌,久化热,肉腐成脓,脓毒流窜,相互贯通,发为穿凿脓肿性头部毛囊炎及毛囊周围炎。
临床表现初发为局限于头皮的深部毛囊炎,继发毛囊周围炎,逐渐形成相互贯通深部脓腔,表面呈蚕豆至胡桃大小脓肿,压迫表面可自多数毛孔中渗出脓液(筛状溢脓)。好发于中年男性,病情顽固,经过缓慢,倾向复发。病损部毛发稀少,治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不规则脱色斑。
检查早期损害为毛囊炎和毛囊周围炎,有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及组织细胞广泛浸润,肉芽组织形成,毛囊残余处有时可见异物巨细胞。
诊断根据临床表现及组织病理易于诊断。
鉴别诊断1.秃发性毛囊炎
多侵犯儿童,损害小而散在,炎症不显著,无穿凿现象。
2.枕部乳头状皮炎
局限于颈后枕部的毛囊炎,不融合,无穿凿,愈后形成乳头状瘢痕。
治疗1.全身治疗
内服药。
2.局部治疗
早期可选用超短波、紫外线或音频电等,或贴敷纯鱼石脂或疖软膏。已形成脓肿者,可手术切开引流。
3.中医疗法
(1)中医治疗法则 宜清热解毒,益气透脓。方用托里排脓汤加减,毒热盛时去党参、黄芪。小儿药量酌减,也可服散结灵、梅花点舌丹或大黄蛰虫丸及小金丹。
(2)局部治疗 可用芫花水剂外洗。脓肿坚硬未溃者,可用黑布化毒膏(黑布、化毒散各半),独角莲膏药外贴。已破溃者,可用红血药捻蘸紫色疽疮膏纳入疮口内,外敷化毒散软膏。
预后病情顽固,经过缓慢,倾向复发。病损部毛发稀少,治愈后遗留萎缩性瘢痕和不规则脱色斑。
预防1.注意皮肤卫生,加强身体锻炼,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2.保持皮肤功能的完整性。对于皮肤病,尤其是瘙痒性皮肤病,应及时进行合理治疗。防治皮肤损伤,避免搔抓及皮肤摩擦等刺激。
3.衣帽、毛巾、面盆等禁止公用,防止接触传染,对患者适当进行隔离。患者所用敷料及接触物要严格消毒或焚毁。在患病期间,除应用药液清洗皮损外,禁止用自来水洗涤患部,以防扩延。
4.发病时应禁饮酒或食辛辣刺激食物。少食厚味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