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氯气中毒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氯气中毒是在工作过程中,短期内吸入较大量氯气所致的以急性呼吸系统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氯气是黄绿色的刺激性气体,其比重为空气的2.5倍,引起呼吸道的严重损伤,对眼睛黏膜和皮肤有高度刺激性。在化学和塑料工业中得到广泛应用,造纸和纺织业用其作漂白剂,液态氯广泛用于日常生活消毒和清洁剂。

病因工业上接触氯的机会有:氯的制造或使用过程中若设备管道密闭不严或检修时均可接触到氯。液氯灌注、运输和贮存时,若钢瓶密封不良或有故障,亦可发生大量氯气逸散。主要见于电解食盐溶液,制造各种含氯化合物、造纸、印染及自来水消毒等工业。氯气对人体的作用有急性中毒和慢性损害两种,急性中毒临床上又可分为刺激反应、轻度、中度、重度中毒。

临床表现1.氯气刺激反应

出现一过性的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肺部无阳性体征或偶有少量干性啰音,一般24小时内消退。

2.轻度中毒

主要表现为支气管炎或支气管周围炎,有咳嗽、咳少量痰、胸闷等。两肺有散在干性啰音或哮鸣音,可有少量湿性啰音。肺部X线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不清,一般以下肺野较明显。经休息和治疗,症状可于1~2天内消失。

3.中度中毒

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肺炎、间质性肺水肿或局限的肺泡性肺水肿。眼及上呼吸道刺激症状加重,胸闷、呼吸困难、阵发性呛咳、咳痰,有时咳粉红色泡沫痰或痰中带血,伴有头痛、乏力及恶心、食欲不振、腹痛、腹胀等胃肠道反应。轻度发绀,两肺有干性或湿性啰音,或两肺弥漫性哮鸣音。上述症状经休息和治疗2~10天逐渐减轻而消退。

4.重度中毒

在临床表现或胸部X线所见中,具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即属重度中毒。

(1)临床上出现 ①吸入高浓度氯数分钟至数小时出现肺水肿,可咳大量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呼吸困难、胸部紧束感,明显发绀,两肺有弥漫性湿性啰音;②喉头、支气管痉挛或水肿造成严重窒息;③休克及中度、深度昏迷;④反射性呼吸中枢抑制或心跳骤停所致猝死;⑤出现严重并发症如气胸、纵隔气肿等。

(2)胸部X线表现 主要呈广泛、弥漫性肺炎或肺泡性肺水肿。有大片状均匀密度增高阴影,或大小与密度不一,边缘模糊的片状阴影,广泛分布于两肺野,少量呈蝴蝶翼状。重度氯中毒后,可发生支气管哮喘或喘息性支气管炎。后者是由于盐酸腐蚀形成的机化瘢痕所致,难以恢复,并可发展为肺气肿。

检查钼靶X线检查、胸部透视、胸腔积液检查、血常规、尿常规,白细胞计数(WBC)检查。X线表现:病情轻时胸片可正常,亦可表现为肺间质改变和(或)肺实质改变。

诊断1.患者多数有氯气接触史,受累及者多数为集体多人发生。

2.根据临床表现有流泪,结膜刺激症状,干咳,咽喉炎,胸痛,呼吸困难等症状,诊断并不困难。

鉴别诊断应与其他原因引起的急性喉炎,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相鉴别。

治疗1.基本治疗

(1)一般处理 立即将患者撤离现场,送至新鲜空气处,如眼部或皮肤污染,立即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给予0.5%可的松眼药水及抗生素眼药水;皮肤酸灼伤用2%~3%碳酸氢钠溶液湿敷。接触一定量氯气的患者应留在医院观察,监护内容包括呼吸、脉搏、血压变化,争取早期作血气分析及动态胸部X线拍片观察。

(2)纠正缺氧 给予氧气吸入并保持呼吸道通畅。

(3)防治肺水肿 ①雾化吸入中和剂,如局部吸入5%碳酸氢钠。②合理应用糖皮质激素。可依病情给予地塞米松,静脉注射或滴注。

2.肺水肿治疗

(1)吸氧 吸氧是治疗肺水肿、改善缺氧状态的重要措施之一。吸氧时要注意使血氧分压维持在80mgHg左右,又要避免高浓度氧的毒性。

(2)雾化吸入 可用庆大霉素、地塞米松、氨茶碱、5%碳酸氢钠,加入0.9%生理盐水至50ml,每4小时雾化吸入一次,每次10~15毫升。

(3)降低肺毛细血管通透性 早期、足量、短程应用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是治疗肺水肿的关键。可静注或静滴地塞米松或氢化可的松,以后按病情酌情减量。糖皮质激素通常使用2~5天,但重度氯气中毒可在密切观察下应用一段时间,根据病情而定。

(4)解痉消泡、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用氨茶碱,肺水肿大量泡沫阻塞气道时可雾化吸入消泡净(二甲基硅油)。

(5)血管扩张剂 有报道用血管扩张剂抢救中毒性肺水肿获得良好效果,可试用硝普钠、消心痛、酚妥拉明、山莨菪碱等。

(6)并发症的治疗 中毒性肺水肿时易并发肺部感染,必须早期、足量、联用抗生素治疗;肺水肿时常有酸中毒,使用人工呼吸器或过度通气可发生呼吸性碱中毒,应预防和及时处理酸碱平衡失常。

预防氯气是很重要的工业原料,很多化学物质成分中均含有氯,如:饮用水消毒常用的消毒剂、某些药物、化学纤维或塑料等都需要氯做原料。吸入过量氯气都会引起呼吸道损伤,严重时会引起急性肺水肿,抢救不当可能会造成窒息死亡。但氯气的危害也应该是可以预防的。

1.加强安全教育,健全操作规程,定期检查生产设备,防止跑、冒、滴、漏,加强通风。

2.更应注意运输过程中的安全和个人防护等。

3.把好就业前体检关,凡有气管和心肺疾病者不宜从事此类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