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生理性黄疸是由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所引起,是正常新生儿在生长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黄疸是由于体内胆红素的增高引起皮肤、黏膜或其他器官黄染的现象,成人血清胆红素>34µmol/L(2mg/dl)时,巩膜和皮肤可见黄染,新生儿由于毛细血管丰富,胆红素>85µmol/L(5mg/dl)时才出现皮肤黄染。新生儿黄疸分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类。
病因1.胆红素生成过多
(1)红细胞破坏多 胎儿在宫内处于低氧环境,红细胞代偿性增多,但寿命短,出生后血氧含量增高,过多的红细胞被迅速破坏。
(2)旁路胆红素来源多。
(3)血红素加氧酶含量高 在生后7天内含量高,产生胆红素的潜力大。
2.肝功能不成熟
(1)肝摄取胆红素能力差 肝细胞内Y、Z蛋白含量不足,使肝对胆红素摄取不足。
(2)肝结合胆红素功能差 肝内葡萄糖醛酸转移酶含量低且活力不足,形成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
(3)肝排泄胆红素功能差 排泄结合胆红素的功能差,易致胆汁淤积。
3.肠-肝循环特点
新生儿刚出生时肠道内正常菌群尚未建立,不能将进入肠道的胆红素转化为尿胆原(粪胆原),且新生儿肠道内β-葡萄糖醛酸苷酶活性较高,将肠道内的结合胆红素水解成葡萄糖醛酸和未结合胆红素,后者又被肠壁吸收经门静脉达肝脏。
由于上述特点,新生儿摄取、结合、排泄胆红素的能力明显不及成人,且胆红素产生多而排泄少。因此,极易出现黄疸,尤其在缺氧、胎粪排出延迟、喂养延迟、呕吐、脱水、酸中毒、头颅血肿等情况时会加重黄疸。
临床表现1.生理性黄疸
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呕吐物及脑脊液等也能黄染时间长达1周以上,特别是个别早产儿可持续至4周,其粪仍系黄色尿中无胆红素。
2.黄疸色泽
轻者呈浅花色,重者颜色较深,但皮肤红润黄里透红。
3.黄疸部位
多见于躯干、巩膜及四肢近端,一般不过肘膝。
4.新生儿
一般情况好,无贫血,肝脾不肿大,肝功能正常,不发生核黄疸。
5.早产儿
生理性黄疸较足月儿多见,可略延迟1~2天出现,黄疸程度较重,消退也较迟,可延至2~4周。
检查1.三大常规
血、尿、便常规检查。
2.血生化检查
正常足月儿血清胆红素不超过220.6µmol/L(12.9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µmol/L(15mg/dl),肝功能检查正常。
一般无须特殊检查,必要时可做B超,X线等检查。
诊断1.黄疸多在出生后第2~3天出现,第4~6天达高峰。
2.我国正常足月新生儿“生理性”黄疸的峰值较高(204±55μmmol/L,11.9±3.2mg/dl),血清TSB峰值超过220.5μmmol/L(12.9mg/dl)者占34%,胆红素平均峰值的第95百分位为303.18mmol/L(17.7mg/dl),这些数值均明显高于西方国家的新生儿。
并发症新生儿黄疸可并发败血症、新生儿肺炎、胆道闭锁、母乳性黄疸等疾病。
治疗新生儿黄疸一般情况下能自愈,多喂糖水可使黄疸加快消退,一般不需治疗。但遇黄疸较严重时应予光疗,并做进一步检查,以防夹杂病理性黄疸。
预防1.胎黄常因孕母遭受湿热侵袭而累及胎儿,致使胎儿出生后出现胎黄,故妊娠期间,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2.妇女如曾生过有胎黄的婴儿再妊娠时应作预防,按时服用中药。
3.婴儿出生后就密切观察其巩膜黄疸情况,发现黄疸应尽早治疗,并观察黄疸色泽变化,以了解黄疸的进程。
4.注意观察胎黄婴儿的全身症状,有无精神萎靡、嗜睡、吮乳困难、惊恐不安、两目斜视、四肢强直或抽搐等,以便对重症患儿及早发现,及时处理。
5.密切观察心率、心音、贫血程度及肝脏大小变化,早期预防和治疗心力衰竭。
6.注意保护婴儿皮肤,脐部及臀部要清洁,防止破损感染。
7.需进行换血疗法时应及时做好病室空气消毒,备齐血,各种药品、物品严格操作规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