肱骨外科颈位于解剖颈下2~3厘米,胸大肌止点以上,此处由松质骨向皮质骨过渡且稍细,是力学薄弱区,骨折较为常见,各种年龄均可发生,老年人较多,肱骨外科颈骨折移位多较严重,局部出血较多,应特别注意。
病因此骨折多为间接暴力所致,如跌倒时手或肘着地,暴力沿肱骨干向上传导冲击引起骨折;肩部外侧直接暴力亦可引起骨折。
临床表现与其他肩部骨折大致相似,但其症状多较严重。
1.肿胀
因骨折位于关节外,局部肿胀较为明显,尤以内收型及粉碎型者为甚。
2.疼痛
除外展型者外,多较明显,尤以活动时明显且伴有环状压痛及叩痛。
3.活动受限
以后二型为最严重。
4.其他
注意有无神经血管受压症状。错位明显者患肢可出现短缩、成角畸形。
5.骨折分型
(1)裂纹型骨折 即由直接暴力所致。
(2)外展型骨折 由于跌倒时上肢外展位所致,并使骨折远侧段呈外展,近侧段相应地内收,形成两骨折端向外成角移位,且常有两骨折端互相嵌插。
(3)内收型骨折 跌倒时上肢内收位,使骨折远侧段内收,近侧段相应地外展。形成两骨折端向内成角移位,两骨折端内侧常有互相嵌插。
(4)肱骨外科颈骨折合并肩节前脱位 多为上肢外展外旋暴力导致肩关节前脱位,暴力继续作用,再引起肱骨外科颈骨折。
检查肩部X线检查可确诊。
诊断1.外伤史
多种暴力均可引起。
2.临床表现
主要依据肩部肿胀、疼痛及活动受限等。
3.影像学检查
常规X线片可显示肱骨外科颈骨折线及成角畸形与移位情况,大多可明确诊断;一般不需要行磁共振、CT等检查。
并发症1.血管损伤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血管损伤者较为少见。一般以腋动脉损伤发生率最高。老年病人由于血管硬化、血管壁弹性较差,较易发生血管损伤。动脉损伤后局部形成膨胀性血肿,疼痛明显。肢体苍白或发绀、皮肤感觉异常。一些病例由于侧支循环,肢端仍有血液供应。动脉造影可确定血管损伤的部位及性质。应尽早手术探查,固定骨折,同时修复损伤的血管,可行大隐静脉移植或人工血管移植。
2.臂丛神经损伤
肱骨近端骨折合并臂丛神经损伤,以腋神经最多受累,肩胛上神经、肌皮神经和桡神经损伤也偶有发生。腋神经损伤时,肩外侧皮肤感觉丧失,但测定三角肌纤维的收缩更为准确、可靠。腋神经损伤时,可采用肌电图观察神经损伤恢复的进程。绝大多数病例在4个月内可恢复功能,如伤后2~3个月仍无恢复迹象时,则可早期进行神经探查。
3.胸部损伤
高能量所致肱骨近端骨折时,常合并多发损伤,应注意除外肋骨骨折、血胸、气胸等。
治疗肱骨外科颈接近盂肱关节,骨折又多发生在中老年,极易因此引起冻结肩,因此仔细了解病情,选择治疗方法,保持肩关节一定的活动度。
1.裂纹骨折
用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当疼痛减轻后尽早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
2.外展型骨折
骨折有嵌插且畸形角度不大者无需复位,以三角巾悬吊患肢2~3周,并逐步开始肩关节功能活动;无嵌插的骨折应行手法整复,随后以石膏或小夹板固定3~4周。
3.内收型骨折
有移位者皆应复位,复位方法有手法及切开两种,并给以适当的外固定或内固定。
(1)手法复位外固定 一般需在骨折血肿内麻醉下进行,然后根据具体情况应用适当的外固定。常用者有:①超肩关节夹板外固定。②石膏绷带固定。③外展支架(飞机架)固定。无论用哪种方法固定,皆需早期开始功能活动,一般4~6周左右就可酌情去除固定。
(2)切开复位和内固定 适应证:①外科颈骨折移位严重,复位后不稳定;手法整复外固定失败者;②50岁以下病人合并肱骨头粉碎骨折;③合并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有移位并与肩峰下部抵触;④不能复位的骺板骨折分离(肱二头肌长头嵌入);⑤治疗较晚已不能复位的青枝骨折。
预防本病是由于外伤性因素引起,无有效预防措施,注意生产生活安全、避免受伤是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