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氏肺囊虫肺炎(PCP),亦可称为卡氏肺孢子虫肺炎,又称间质性浆细胞肺炎,是一种少见的肺炎,主要发生于免疫低下的儿童。是由卡氏肺孢子虫引起的间质性浆细胞性肺炎,是条件性肺部感染性疾病。本病20世纪50年代前仅见于早产儿,营养不良婴儿,近10余年来随着免疫抑制剂的应用,肿瘤化疗的普及尤其是AIDS病的出现,发病率明显上升,已成为AIDS患者最常见的机会感染与致死的主要病因。潜伏期4~8周。AIDS患者较长,平均6周,甚至可达1年。
病因卡氏肺孢子虫为单细胞生物,兼有原虫和真菌的特征。卡氏肺孢子虫主要有包囊和滋养体两种形态。滋养体为可变多形体,有细足和伪足形成,类似阿米巴。包囊呈圆形,直径4~6μm,囊壁内含有囊内小体(或称子孢子),完全成熟的包囊内一般为8个,包囊是重要的诊断形态。卡氏肺孢子虫寄生部位限于肺泡腔,成熟包囊进入肺泡后破裂,囊内小体脱囊后发育为滋养体,滋养体紧贴肺泡上皮寄生,增殖,包囊多位于肺泡中央。
临床表现卡氏肺囊虫是1911年巴西科学家卡里博士首先在豚鼠身上发现的囊虫,故以他的名字命名。它是原虫,属肺孢虫科。其生活史中有两型,即子孢子和滋养体两种。
卡氏肺囊虫对人类和低等动物的感染率很高。美国和荷兰4岁以下的儿童中,75%可检测到相应的抗体,但绝大多数系无症状性感染或轻型感染。卡氏肺囊虫是在儿童期吸入,在健康人中并不发病,呈潜伏状态。但对免疫抑制的动物,其隐性感染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显性感染。有人认为,严重免疫缺陷患者卡氏肺囊虫的发病率为42%。动物实验证实,该病可经空气传播。
卡氏肺囊虫肺炎在临床上有发热、干咳和呼吸急促,特别在无活动时仍感急促,最终可致发绀和呼吸衰竭。体检可见肋间、肋下、胸骨上凹和鼻翼潮红,肺部体征不明显,听不到啰音。x线检查,可在发病后l天左右出现阳性体征。典型胸片显示两肺弥漫性肺泡病变,亦可有小叶浸润。
除了肺部感染外,亦可引起全身其他各脏器的感染。
由于卡氏肺囊虫感染后,人体不能产生保护性免疫,因而治疗后可出现复发。其慢性形式可依据宿主状况不同而不同,小儿患者肺功能障碍可持续至急性期后6个月内消失。
卡氏肺囊虫肺炎是艾滋病人死亡的最主要原因,如未经治疗,其病死率为100%。
检查1.血液学检查
白细胞增高或正常,与基础疾病有关。嗜酸性粒细胞轻度增高,血清乳酸脱氢酶常增加。
2.血气和肺功能
动脉血气常有低氧血症和呼吸性碱中毒。肺功能检查肺活量减低。肺弥散功能(DLCO)低于70%估计值。
3.病原学检查
痰、支气管肺泡灌洗液,经纤支镜肺活检做特异性的染色如吉姆萨(Giemsa)染色、亚甲胺蓝(TBO)染色、Gomori大亚甲基四胺银(GMS)染色,查获含8个囊内小体的包虫为确诊依据。
4.血清学检查
目前常见的方法有对流免疫电泳检测抗原,间接荧光试验,免疫印迹试验。检测血清中抗体及补体结合试验等,但缺乏较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尚不能用以诊断卡氏肺孢子虫病。
5.X线
表现是非特异性的,10%~25%患者胸部X线可正常。典型的X线表现为弥漫性肺间质浸润,以网状结节影为主,由肺门向外扩展。病情进展,迅速发展为肺泡实变,病变广泛而呈向心性分布,与肺水肿相似。在实变病灶中杂有肺气肿和小段不张,以肺的外围最明显。罕有气胸或胸腔积液等胸膜病变。亦有以局限性结节阴影,单侧浸润为表现。肺功能检查肺活量减低,肺弥散功能(DLCO)低于70%估计值。
6.依靠支气管吸取物或肺活检组织切片染色
可见肺泡内泡沫状嗜伊红物质的团块富含原虫。利用乌洛托品硝酸银染色,可查见直径6~8μm的黑褐色圆形或椭圆形的囊体,位于细胞外。近年有人采用高张盐水雾化吸入提高病原体检出率。又支气管肺泡灌洗术和支气管肺活检时囊虫发现率可达90%,囊虫染色法有Toluidineblue,环六亚甲胺银,Grdm-wright,Grimss和免疫荧光抗体染色等,近年来有人采用ELISA法检测肺囊虫IgG抗体以及乳胶微粒凝集试验查囊虫抗原,或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作快速早期诊断。
诊断本病诊断较困难,对高危人群结合临床表现和X线检查可考虑诊断,再借助病原体检查以确诊,痰找病原体阳性率极低,可用3%高渗盐水雾化后诱导咳痰。支气管肺泡灌洗(BAL)和经纤支镜肺活检阳性率可达80%~100%。BAL可以与解剖检查同期发现肺孢子虫,可用于早期诊断。开胸活检虽阳性率高,但不易为病人接受,且病情较重者,危险性大,目前已很少采用。近年主张以胸腔镜活检取代剖胸活检。
治疗本病死亡率高,但早期治疗反应较好,多数可以得到恢复,故关键在于早期诊断和治疗。
1.一般治疗
患者应卧床休息,增加营养,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纠正缺氧,经鼻或面罩给氧,Fi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