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本词条由:湖南省儿童医院 消化内科 游洁玉 (主任医师) 审核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为一种获得性疾病,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肠黏膜损害,使之缺血、缺氧,导致小肠、结肠发生弥漫性或局部坏死的一种疾病。主要在早产儿或患病的新生儿中发生,以腹胀,便血为主要症状,其特征为肠黏膜甚至为肠深层的坏死,最常发生在回肠远端和结肠近端,小肠很少受累,腹部X线平片部分肠壁囊样积气为特点,本症是新生儿消化系统极为严重的疾病。

病因1.肠道供血不足

如新生儿窒息、肺透明膜病、脐动脉插管、红细胞增多症、低血压、休克等。

2.饮食因素

如高渗乳汁或高渗药物溶液可损伤肠黏膜,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有利于细菌生长和碳水化合物发酵产生氢气。

3.细菌感染

如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绿脓杆菌、沙门氏菌、梭状芽胞杆菌等过度繁殖,侵入肠黏膜造成损伤,或引起败血症及感染中毒性休克加重肠道损伤。

临床表现男婴多于女婴,以散发病例为主,无明显季节性,出生后胎粪正常,常在生后2~3周内发病,以2~10天为高峰,在新生儿腹泻流行时NEC也可呈小流行,流行时无性别,年龄和季节的差别。

1.腹胀和肠鸣音减弱

患儿先有胃排空延迟,胃潴留,随后出现腹胀,轻者仅有腹胀,严重病例症状迅速加重,腹胀如鼓,肠鸣音减弱,甚至消失,早产儿NEC腹胀不典型,腹胀和肠鸣音减弱是NEC较早出现的症状,对高危患儿要随时观察腹胀和肠鸣音次数的变化。

2.呕吐

患儿常出现呕吐,呕吐物可呈咖啡样或带胆汁,部分患儿无呕吐,但胃内可抽出含咖啡或胆汁样胃内容物。

3.腹泻和血便

开始时为水样便,每天5~6次至10余次不等,1~2天后为血样便,可为鲜血,果酱样或黑便,有些病例可无腹泻和肉眼血便,仅有大便隐血阳性。

4.全身症状

NEC患儿常有反应差、神萎、拒食,严重者面色苍白或青灰、四肢厥冷、休克、酸中毒、黄疸加重,早产儿易发生反复呼吸暂停、心律减慢、体温正常或有低热,或体温不升。

检查1.周围血象

白细胞计数增高,分类核左移,血小板减少。

2.血气分析和电解质测定

可了解电解质紊乱和酸中毒程度,指导液体和静脉营养液的治疗。

3.粪便检查

外观色深,隐血阳性,镜检下有数量不等的白细胞和红细胞,大便细菌培养以大肠埃希杆菌,克雷白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多见。

4.血培养

如培养出的细菌与粪培养一致,对诊断NEC的病因有意义。

5.腹部X线平片检查

X线平片显示部分肠壁囊样积气对诊断NEC有非常大的价值,要多次随访检查,观察动态变化。

诊断存在引起本病危险因素的小儿,一旦出现相关的临床表现及X线检查改变,即可做出较肯定的诊断。

治疗以禁食、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营养支持及对症治疗为主。近年来由于广泛应用全静脉营养,加强支持疗法,使本病的预后大大改善。

1.禁食

(1)禁食时间 一旦确诊应立即禁食,轻者5~10天,重者10~15天或更长。腹胀明显时给予胃肠减压。

(2)恢复进食标准 腹胀消失,大便潜血转阴,腹部X线平片正常,一般状况明显好转。如进食后患儿又出现腹胀、呕吐等症状,则需再次禁食。

(3)喂养品 开始进食时,先试喂5%糖水,2~3次后如无呕吐及腹胀,可改喂稀释的乳汁,以母乳最好,切忌用高渗乳汁。

2.静脉补充液体及维持营养

禁食期间必须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营养支持。

(1)液量 根据日龄每日总液量为100~150ml/kg。

(2)热卡 病初保证每日209.2kJ/kg(50kcal/kg),以后逐渐增加至418.4~502.1kJ/kg(100~120kcal/kg)。其中40%~50%由碳水化合物提供,45%~50%由脂肪提供,10%~15%由氨基酸提供。

(3)碳水化合物 一般用葡萄糖周围静脉输注。

(4)蛋白质 输注氨基酸的主要目的是在保证热量的前提下,有利于蛋白质的合成。

(5)脂肪 常用10%脂肪乳注射液输注。

(6)电解质 应监测血电解质浓度,随时调整。

(7)其他 各种微量元素及维生素

3.抗感染

常用氨苄青霉素及丁胺卡那霉素,也可根据培养药敏选择抗生素。

4.对症治疗

病情严重伴休克者应及时治疗,扩容除用2:1含钠液外,还可用血浆、白蛋白、10%低分子右旋糖酐。

5.外科治疗指征

肠穿孔、腹膜炎症状体征明显,腹壁明显红肿或经内科治疗无效者应行手术治疗。

预防1.预防早产。

2.提倡母乳喂养,必须人工喂养的患儿采用每次少量增乳量的喂养方案以降低发生NEC的风险。

预后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预后差,其死亡率高,约在10%~30%的范围不等。肠道狭窄的发生率为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