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皮肤结核中较常见的一种,特征损害为许多苹果酱色结节和斑块,不规则扩展,形成瘢痕,破坏组织,病程持续多年。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狼疮结节,红褐色至棕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微隆起于皮面。
病因本病是发生在先前感染过结核,且已致敏者身上的寻常狼疮。继发性皮肤结核,对结核菌素纯蛋白衍化物的敏感性很高。结核杆菌可经皮肤损伤处侵入皮肤。寻常狼疮亦可由破溃的淋巴结、骨关节结核病灶直接或经淋巴管蔓延至皮肤,也可由内脏结核病灶经血流播散至皮肤。极少数病例可发生于卡介苗接种处,故认为在卡介苗接种后,如在接种处发生肉芽组织,久不消退,即应追踪观察。此外,患者的营养、生活条件、卫生状况、个人抵抗力等对寻常狼疮的发生与发展皆有很大的关系。
临床表现基本损害为粟粒至豌豆大的狼疮结节,红褐色至棕褐色,呈半透明状,触之质软,微隆起于皮面,结节表面薄嫩,用探针探查时,稍用力即可刺入,容易贯通及出血(探针贯通现象)。如用玻片压诊,减少局部充血时,结节更明显,呈淡黄色或黄褐色,如苹果酱颜色,故亦称“苹果酱结节”,有时许多结节互相融合构成大片红褐色浸润性损害,直径可达10~20cm,表面高低不平,触之柔软,覆有大片叶状鳞屑。在长期病程中有的损害自愈形成瘢痕,有的结节往往破溃形成溃疡,溃疡开始时仅见于损害的一部分,以后可致整个损害全部溃烂。其溃疡多浅表,呈圆形或不整形,溃疡表面为红褐色肉芽组织,有少量稀薄脓液,脓液干燥后结污褐色厚痂。溃疡边缘不整齐,质柔软,色暗红,边缘呈潜行性。在发展过程中溃疡中央或一侧结疤治愈,但边缘或另一侧不断向外扩展,可形成大片损害,亦可形成环状、弧形或蛇行性等特殊形态。组织毁坏性大,愈后结成高低不平的条索状瘢痕,严重者瘢痕收缩,发生畸形或功能障碍。寻常狼疮的再一个特点为已愈之瘢痕组织上又可再生新的狼疮结节,再破溃形成溃疡,故本病常迁延数十年不愈。
除以上典型损害外,由于患者机体反应性的不同,又有以下几种临床类型:
1.扁平寻常狼疮
损害表面平滑,可有少许鳞屑,呈片状浸润斑片,由狼疮结节构成,愈后有较扁平的萎缩瘢痕。
2.增殖性寻常狼疮
包括结节性狼疮、瘤样狼疮、疣样狼疮、乳头状狼疮等。此类狼疮为狼疮结节密集互相融合,高出于皮面呈明显的浸润状肿块或大小不等的乳头状增殖。
3.溃疡性狼疮
常形成较大面积的溃疡,可由狼疮结节破溃而发生,亦可由皮肤下方淋巴结、骨骼或其他组织的结核感染时所继发。
4.播散性狼疮
为身体内部结核病灶中之结核杆菌经血行播散至皮肤而发病。本病可见于患麻疹或猩红热等急性传染病后的儿童,皮肤突然出现散在性的由狼疮结节构成的小斑片,病损数多,互不融合。
寻常狼疮的好发部位以面部最多,其次为四肢、臀部及颈部等处。面部寻常狼疮常致组织毁坏而损坏面容。四肢及颈部损害可因瘢痕收缩而挛缩畸形。寻常狼疮也常侵犯黏膜。无明显自觉症状,在有继发感染时可有疼痛。
寻常狼疮往往由儿童或少年时期开始发病,半数以上患者在10岁以内发病,20岁以前发病的约占80%。
诊断根据寻常狼疮的特点,如常自幼年发病,基本损害为苹果酱样的狼疮结节,破溃后愈合形成瘢痕,瘢痕上又可再生新结节,有一边破坏、一边愈合等特点,再结合组织病理检查呈结核性或结核样浸润等,一般诊断不难。
并发症继发性感染、象皮病肢体、其他结核病、皮肤癌等。
治疗一般应用标准抗结核治疗,并监测药物不良反应。
局部治疗对小片寻常狼疮,可在局部麻醉下,施行刮除术,术后压迫止血,外敷10%次没食子酸铋。对范围不大的皮肤损害可用1%普鲁卡因液1ml加入2.5%异烟肼溶液2ml,在损害四周做环形皮下注射,或将5%异烟肼软膏涂于损害处,亦可在局麻后对皮损处涂布乳酸、铬酸或纯石炭酸腐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