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的病原病毒,属RNA病毒。
分项详细介绍:
流行情况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es)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能引起心肌炎、肺炎、支气管炎等多种并发症。由于流感病毒具有高度传染性,所以极易发生流行,甚至是世界范围的大流行。我国是流感多发国,而且自1957年以来的3次世界性大流行都起源于我国。1917-1919年,欧洲爆发流感,导致2000万人死亡,是历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流感爆发,而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死亡人数只是850万人。
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它们没有共同的抗原,但都能感染人。以甲型的流行规模最大,乙型次之,丙型极少引起流行。
结构特点
流感病毒属于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颗粒呈球形,由外膜和包围于其中的核衣壳组成。
外膜的主要成份是脂质(即结构图中标注的“双脂质层”),其内表面为一层作为基质的蛋白质(即结构图中标注的“蛋白质母体”),外表面有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两种糖蛋白突起,这些糖蛋白突起是流感病毒抗原结构的主要成分,同时也是流感疫苗的重要组成部分。
血凝素突起(haemagglutinin, HA)的作用是帮助病毒吸附到宿主细胞(被侵染细胞)的细胞膜上,并进一步侵入细胞。它是病毒致病的重要因素。不同毒株和亚型的流感病毒感染性不同,就是因为它们会有各自不同的HA糖蛋白突起(结构和抗原特性的不同)。HA抗原在人体内可以激发机体有针对性的产生特异性的HA抗体,这种抗体具有预防流感的作用,因此HA就成为流感疫苗中不可或缺的成分。
神经氨酸酶突起(neuraminidase, NA)的作用是促使被感染的细胞释放出新产生的病毒颗粒,是流感病毒继续扩散和繁殖必不可少的。它的作用机理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的黏液分泌,使病毒更易于粘附在宿主细胞膜上。与HA一样,NA也是一个重要的流感病毒抗原,不同毒株和亚型的流感病毒也会有各自不同的NA糖蛋白突起(结构和抗原特性的不同)。但是,NA的变异程度较小。
了解了这两种糖蛋白突起,也就知道了流感病毒的感染机理。
核衣壳由 RNA(核糖核酸)、核蛋白以及多聚酶组成,依据核蛋白的抗原性,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RNA片断是由8条独立的RNA单链组成。当流感病毒在人体内增殖时,8个核酸节段会各司其职,分别复制,最后产物再装配到子代病毒体内。在这样的装配过程中,不同的核酸节段之间很容易发生遗传物质的重组交换或重配,最终导致出现新的抗原型,乃至新的亚型。
传播途径与防治
流感的主要传染源是患者和隐性感染者。流感病毒主要经飞沫及接触传播。人群对病毒普遍敏感。
在我国,流感的多发流行季节主要在11月到次年的2月,某些流感会延伸到春季,甚至夏季。因此,在这些季节里要提高警惕,注意身体健康。
预防流感的发生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1、注射疫苗;2、均衡营养,提高身体素质;3、流感流行期间,远离人群集中的地方;4、食醋熏蒸消毒;5、开窗通风,增加湿度;6、与流感患者保持距离。
鲸-----流感病毒1986年12月27日,美国和加拿大的科学家在集体自杀的巨头鲸体内发现了一种流感病毒。科学家说,这是在巨头鲸体内第一次发现这种流感病毒。这一发现将为探索鲸集体自杀现象提供重要的线索。
今年12月在科德角海滩曾发生两起鲸集体上岸自杀现象。1
2月3日发生的一起鲸自杀,有二十六头巨头鲸死亡。美、加科学家在其中的十四头巨大鲸的肺里发现了这种名叫“H4N5”的流感病毒。
加拿大安大略省圭尔夫大学专门研究鲸自杀现象的专家约瑟夫-杰拉西说,这种病毒能引起疾病,轻的如普通感冒,重的如严重的呼吸道疾病。
美国田纳西州孟菲斯世界卫生组织动物实验室的主任罗伯特
-韦伯斯特说,这一发现非常重要,但也是非常初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