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化脓性腮腺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化脓性腮腺炎(pyogenic parotitis)分为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和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后者又称为复发性腮腺肿胀、斑点状腮腺炎。感染途径可能系不同因素导致涎液潴留瘀滞、口腔卫生不良,细菌沿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腺体而发生炎症。

病因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较少见,为化脓性致病菌所引起,最常见的致病菌是金黄色葡萄球菌。多数并发于一些患有严重疾病(如急性传染病)或大手术后的患者。正常时,腮腺分泌大量唾液经腮腺导管排入口腔,有帮助消化及冲洗自洁作用。若机体抵抗力下降,全身及口腔的免疫能力减弱,唾液分泌功能障碍,致病菌经腮腺导管逆行进入腺体而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此外,外伤或周围组织炎症的扩展,涎石、瘢痕挛缩等影响唾液排除,亦可引起本病。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较常见,原因有结石、导管周围瘢痕导致排唾不畅,重金属如汞、铅、砷中毒,或由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转变为慢性。

临床表现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多发生于一侧。发病急骤,多数有高热、寒战、全身不适、白细胞增多等全身症状。少数患者上述全身反应可不明显。患侧腮腺区红肿明显,下颌后凹消失,耳垂上翘。由于腮腺包膜致密,肿胀受到约束,内部压力增高,疼痛剧烈,触压痛明显。有程度不等的张口受限。患侧腮腺导管开口处红肿,有脓性分泌物排出。由于筋膜分隔,脓肿常为多个、分散的小脓灶,故早期无典型的波动感。腮腺脓液可穿破腮腺筋膜,进入相邻组织或间隙,如外耳道、咽旁间隙等。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常为双侧性,患者多因反复发作腮腺肿胀而就诊。肿胀发作有时与进食有关,并伴有轻微疼痛。一般无全身症状。腮腺轻微肿胀或不明显,导管口可有轻微发红,挤压腺体可有混浊唾液流出。病程久者,腺体硬韧感,腮腺导管呈粗硬索条状。

检查1.腮腺及其周围淋巴结B超检查。

2.腮腺造影,X平片。造影之前有必要摄普通X平片,以排除结石,造影表现为导管系统部分狭窄,部分扩张似腊肠样改变;腺体部分呈斑点状末梢导管扩张。但急性化脓性腮腺炎不宜作腮腺造影,以免促使感染扩散。

3.周围血可见白细胞总数增加,中性多核白细胞比例明显上升,核左移,可出现中毒颗粒。

诊断根据病史、临床表现和检查进行诊断。

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的腮腺检查可见导管口轻微发红,压迫腺体可从管口流出混浊的“雪花样”唾液,或黏稠蛋清样唾液,甚至为黏液栓子,腮腺轻微肿胀或正常,病程较久者扪诊腺体有硬韧感,腮腺导管呈粗硬索条状。

鉴别诊断急性化脓性腮腺炎要注意和流行性腮腺炎、嚼肌间隙感染、腮腺区淋巴结炎相鉴别。

1.流行性腮腺炎

是腮腺炎病毒所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多发生于儿童,有流行病接触史,多为双侧腮腺受累,腮腺腺体肿大,但疼痛较轻,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无脓液,周围血白细胞总数不增高,但淋巴细胞比例增多;急性期血液及小便中淀粉酶增高。腮腺不形成脓肿,全程10~14天。一般愈合有终身免疫力。

2.嚼肌间隙感染

主要为牙源性感染,表现为以下颌角为中心的肿胀,压痛,张口受限明显,但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分泌清亮,脓肿形成可扪得液动感。

3.腮腺区淋巴结炎

又称假性腮腺炎,表现为区域性腮腺肿痛,病变与腮腺解剖形态不一致,腮腺导管口无红肿,唾液分泌清亮。慢性化脓性腮腺炎需与舍格伦综合征所致的复发性腮腺肿胀相区别。后者以中年女性多见,主要临床表现为口腔、眼和其他部位黏膜干燥,常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30%~60%的舍格伦综合征患者有腮腺肿大,临床表现、腮腺造影检查与慢性化脓性腮腺炎相似。但化验室检查有多项异常,包括血沉、类风湿因子、IgA、IgG、IgM以及抗SS-A、SS-B抗体等。

治疗急性化脓性腮腺炎及早应用广谱、抗革兰阳性球菌抗生素。局部可用理疗,如超短波、红外线,或中药外敷。局部含漱,清洁口腔。如经保守治疗,炎症不能控制,患者有跳疼,局部出现可凹性水肿,或压迫腮腺组织,腮腺导管有脓液流出。应一方面将此脓液作药敏培养,另一方面则应作切开引流术。同时,注意全身支持治疗,包括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慢性化脓性腮腺炎可采用保守治疗。若明确有结石存在、腮腺主导管粗大潴脓、肿胀频繁发作者可考虑行保存面神经的腮腺切除。

预防保持口腔清洁卫生是预防化脓性腮腺炎发病的重要环节。每天早晚刷牙,饭后漱口,必要时做牙周洁治术。体质虚弱、长期卧床、高热或禁食的患者常可发生脱水,应加强口腔护理(如认真刷牙、常用洗必泰溶液嗽口等),保持体液平衡,加强营养及抗感染治疗。患者在进行大手术后,特别是腹腔手术,涎腺可反射性功能降低或停止,应注意防止发生急性化脓性腮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