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是一种少见的多灶性脉络膜视网膜炎症性疾病。典型地发生于青年女性近视患者,表现为后极部散在分布的黄白色病变,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呈自限性过程,通常不伴有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良好。

病因病因不清。

临床表现1.症状

患者主要诉有单眼眼前黑影、闪光感、暗点、视物模糊和视力下降,视力下降多为轻度下降(0.5以上),一些患者可有严重视力下降(可降至0.04),无眼红、眼痛等表现,不伴有全身性疾病。

2.体征

典型的改变为双侧眼底出现多发性散在的黄白色圆形病变,50~300μm大小,位于视网膜色素上皮和内层脉络膜水平,主要集中于后极部,一些病变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通常于数月后这些病变消退,遗留下视网膜色素上皮紊乱,或遗留下萎缩性脉络膜视网膜瘢痕,后者以后逐渐变成为凿孔状边缘的瘢痕。患者眼前段通常无改变,与其他多种类型的累及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的炎症不同,此种病变不会出现玻璃体内炎症细胞。

检查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活动性病变早期呈强荧光,晚期荧光素渗漏,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可见染料渗漏至视网膜下,在出现脉络膜视网膜萎缩时则可见荧光缺损,还能显示脉络膜新生血管膜。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可以发现后极部多发性弱荧光斑。

诊断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的诊断主要根据典型的眼底改变,如散在多发性视网膜下黄白色圆形病灶,无眼前段和玻璃体炎症反应。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和吲哚青绿血管造影检查对诊断有一定帮助。

治疗大多数患者不需治疗,但对于出现大量黄斑区点状病变,特别是伴有浆液性视网膜脱离者,则应给予治疗。常用的药物为糖皮质激素,一般选用泼尼松口服。

对于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目前有3种治疗方法:

1.用泼尼松口服治疗

可延缓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的生长,甚至在一些患者可使其消退,所以此种治疗对于黄斑区的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尤为适用。

2.激光光凝治疗

主要用于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200μm以外的新生血管,发现此种治疗可以使新生血管膜消退。

3.黄斑下新生血管膜剥离术

此种治疗有较好的效果,但尚需更多的临床病例和更长时间的观察始能证实。

预后点状内层脉络膜病变一般为自限性疾病,很少复发,大多数患者视力预后良好,达0.5以上,视网膜下新生血管膜往往影响患者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