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脾热多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脾热多涎,病证名。指脾经风热上壅而多涎。《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儿多涎者,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若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也。”治宜清脾泄热,方用泻黄散。

病因儿多涎者,风热壅结,在于脾脏,积聚成涎也。多由脾热上蒸,升降失常,运化无力所致。

临床表现涎多,即乳食不下,涎沫结实,而生壮热。若涎多黏稠而臭,为脾热。

辨证施治证候:口燥唇干,口疮口臭,烦渴易饥,涎多黏稠而臭;或小儿身黄睛黄,疳热口臭唇焦,泄泻黄沫,脾热口甜,胃热口苦,不吮乳;小儿弄舌。治则:清脾泄热。主方:泻黄散。《小儿药证直诀》卷下之泻黄散。方药:藿香叶、山栀子仁、石膏、甘草、防风(去芦,切,焙)。治脾胃伏火。

预防保健1.摄涎饼

【原料】炒白术20~30克,益智仁20~30克,鲜生姜50克,白糖50克,白面粉适量

【制作】先把炒白术和益智仁一同放入碾槽内,研成细末;把生姜洗净后捣烂绞汁;再把药末同白面粉、白糖和匀,加入姜汁和清水和匀,做成小饼15~20块,放入锅内,如常法烙熟,备用。

【用法】早晚2次,每次1块,嚼食,连用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口角流涎。

2.益智粥

【原料】益智仁30~50克,白茯苓30~50克,大米30~50克。

【制作】先把益智仁和白茯苓烘干,后一并放入碾槽内研为细末;将大米淘净后煮成稀粥,待粥将熟时,每次调入药粉3~5克,稍煮即可;也可用米汤调药粉3~5克稍煮。

【用法】每日早晚2次,每次趁热服食,连用5~7天。

【功效】益脾,暖肾,固气。适用于小儿遗尿,也可用于小儿流涎。

3.白术糖

【原料】生白术30~60克,绵白糖50~100克。

【制作】先将生白术晒干,后研为细粉,过筛;再把白术粉同绵白糖和匀,加水适量,调拌成糊状,放入碗内,隔水蒸或置饭锅上蒸熟即可。

【用法】每日服10~15克,分作2~3次,温热时嚼服,连服7~10天。

【功效】健脾摄涎。适用于小儿流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