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脓肿是一种少见病。脾脏是血液中微生物的高选过滤器和吞噬活动中心,具有抵抗局部感染的免疫能力,一般不易发生感染。临床表现多不典型,常缺乏特异性症状。患者绝大多数有发热、腹痛等症状。早期诊断不易,极易误诊为败血症或脓毒血症。晚期出现各种严重并发症。
病因引起本病的原因:脾脏受钝伤或穿透伤、脾脏的轻度梗死,或其他疾病;由毗邻部位感染,如膈下脓肿向脾脏蔓延,最常见的病原菌为葡萄球菌、链球菌、厌氧菌和需氧革兰阴性杆菌,包括沙门菌属;念珠菌属常可感染免疫受损的宿主。
临床表现亚急性起病,主要症状为发热,左侧胸膜、上腹部或下胸部疼痛并放射至左肩,左上腹常有触痛,体检可触及脾肿大,极少数可闻及脾摩擦音。
检查1.实验室检查
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常有显著增加,出现核左移,当合并脾功能亢进时,白细胞总数和血小板还可减少。脾脏严重感染时骨髓可产生幼稚细胞和网织细胞增多。对临床疑有脾脓肿,可考虑在B超或CT引导下行包块穿刺,脾脓肿者可抽得陈旧性积血或脓液。穿刺液应做涂片染色显微镜检查、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以指导进一步的抗生素应用。
2.其他辅助检查
(1)B超 显示脾脏增大,脾内单个或多个圆形、卵圆形或不规则的无回声暗区,边缘不平整,腔壁较厚。无回声区边缘回声较强、模糊,内有散在小点状回声影,可见液平,偶尔有气体回声;无回声区后方回声增强。约60%病灶在脾上极,可伴有左侧胸腔反应性积液。
(2)胸腹X线平片检查 膈肌抬高并有运动受限、脾脏阴影扩大、左胸腔积液以及肺不张等。钡餐造影示胃及横结肠向右前方移位,胃大弯有受压残缺现象。
(3)CT检查 发现脾脏外形向外膨隆,脾内圆形或卵圆形低密度区,密度不均匀,边缘不规则。脓肿内可见液平面或气体,脓肿壁与脾实质相等。增强扫描时脓肿壁可增强,但脓肿内容物不增强。脾脏内可见散在的钙化斑。
(4)动脉造影 脾脏增大,动脉相时脾内有一无血管的膨胀性肿块,边缘粗糙,膨胀使血管移位、变直和分开。毛细血管期,脓肿呈现边缘不规则而模糊的充盈缺损,脓肿周围无染色及血管增加,无包绕血管或血管湖,脾静脉正常。
(5)放射性核素脾脏扫描 单发性较大脓肿表现为大片放射性缺损区,多发小脓肿,呈放射性核素不均匀摄取图像。
诊断继身体其他部位感染,特别是发生败血症后,如病人有左季肋部疼痛、触痛,左肩有放射痛以及左侧膈肌运动受限、脾脏阴影增大等表现者,应疑有脾脓肿的可能。
鉴别诊断1.胰腺脓肿和胰腺假性囊肿并发感染
大多数病人在胰腺炎急性发作好转后1周至数周又出现发热、腹痛、触痛、恶心、呕吐,有时会有麻痹性肠梗阻。较少见的是胰腺炎发作后很快发生脓肿。胰腺炎后形成的假性囊肿感染也有相同的症状,一般可根据病史及B超和CT检查鉴别。
2.肝脓肿
全身菌血症或胆道感染引起的肝脏多发性脓肿通常起病急,并以引起脓肿的原有疾病的主要临床特征为其主要症状。约半数病人有右上腹疼痛或触痛和肝大;偶见右侧胸膜炎性胸痛;黄疸一般只在胆道阻塞时才出现。
并发症脾脓肿患者合并肝、肺、肾等其他脏器脓肿约占25%以上,病情常较重。患者脾脓肿可破裂并发弥漫性腹膜炎,或穿入胃、结肠和小肠。脾外伤血肿继发感染的脓肿破裂常合并大出血,易导致急性失血性休克,甚至死亡。
治疗脾脓肿的治疗应包括全身治疗与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1.全身治疗
主要包括应用广谱、高效、敏感的抗生素以及全身支持治疗。一般选择三代头孢菌素和甲硝唑联合用药,并应注意真菌感染问题。如有细菌学培养结果,则及时调整用药。
2.手术治疗
如条件许可,可行脾脏切除术,如因脾周围有过多的致密粘连而切除不易,也可以考虑脓肿的切开引流。
预后脾脓肿预后较差,近年来由于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脾脓肿的治愈率有所提高,若能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病死率可降至7%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