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词条由:湖南省儿童医院 呼吸内科 陈艳萍 (主任医师) 审核
流感病毒肺炎是一种严重的间质性肺炎,有时可侵犯中枢神经系统或循环系统,本病多发生于弱小婴幼儿,集中于6个月至2岁的年龄阶段,流行多见于冬春寒冷季节。乙型流感病毒肺炎一般较甲型所致者为轻。
病因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具有血凝素(HA)及神经氨酸酶(NA)二种表面抗原,易发生抗原变异,目前流行的型别(1977年以来)有新甲1型(H1N1)及甲3型(H3N2),少数为乙型。
以间质性肺炎为主要病变,严重者有广泛出血性、坏死性支气管炎及肺炎。包涵体仅见于胞浆而不见于胞核。
临床表现1.发病急
大多数在发病后48小时高热持续不退,少数患儿经过中等程度发热2~3天后热度才逐渐上升。
2.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道症状明显,喘息严重,有时退热后仍有喘息,肺部体征如叩诊浊音,呼吸音变化及细小湿性啰音或捻发音,均于起病后逐渐发生。胸腔可见积液,多为黄色微混液,自数十至数百毫升不等,在少数病例中曾见到咽部红肿,有假膜,易于剥离者。
3.消化系统症状
常见呕吐、腹泻,呕吐有时很重,甚至吐出咖啡样物;腹泻或与肺炎同时,或在呼吸道症状好转时并发,个别严重者并发肠出血,则预后较差。
4.神经系统症状
有时神经系统症状显著,甚至早期就有持久性昏迷,或发生惊厥,脑脊液检查除压力稍高外均正常。
检查1.血象
白细胞计数减少,可低到(1~2)×109/L,淋巴细胞百分数增高,有些流感肺炎时虽无细菌性继发感染,其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也可增高,并有核左移,并发细菌感染时,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计数显著增高。
2.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除压力增高外,其他改变不大,有时出现蛋白质轻度升高。
3.尿液检查
肾脏病变则有血尿、蛋白尿。
4.血生化检查
血沉正常或增快,血氨升高等。
5.病毒分离和血清学检查
采集急性期患儿咽部分泌物,最好在3天内采集,3天后分离阳性率逐渐降低。恢复期血清抗体大于或等于急性期4倍者为阳性,较血凝现象早16个小时,较细胞病变早48个小时。免疫酶标染色法与免疫荧光法的差异是标记物不同,应用酶标记抗体进行检测,其结果是细胞涂面上出现胞核和(或)胞浆染成棕黄色者为阳性细胞。
6.X线检查
可在大多数病例中见肺门两旁的肺野有不整齐的絮状或小球状阴影,并不广泛;少数病例可发生大块阴影,在流感流行时,短时间内很多婴幼儿同时发病,持续高热,并有肺炎症状和体征。
7.心电图
并发心肌损害时,心电图检查异常。
8.B超
有肝大。
诊断在流感流行时,婴幼儿持续高热不退并有肺炎症状,用抗生素无效,即应考虑流感病毒肺炎的可能。确诊需要进行病毒学检查,作鼻咽分泌物或咽拭子病毒分离及双份血清红细胞凝集抑制试验或补体结合试验,但在一般医院尚难普及。近年来已采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进行病毒快速诊断。
鉴别诊断本病应与其他病毒性肺炎及肺结核相鉴别。
并发症可并发肺水肿,胸腔积液;神经系统损害可发生中毒性脑病和脑水肿;心血管功能紊乱,出现休克,易并发心肌炎,心包炎;常可并发Reye综合征;并可致肾脏病变,表现为血尿、蛋白尿;流感肺炎并发细菌感染者较多,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溶血性链球菌等,其病变可为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或肺脓肿,多表现为单纯性流感病毒肺炎病情好转,热退后又发热,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升高,咳嗽加剧,呼吸困难,明显发绀,胸部听诊有广泛湿啰音,叩诊浊音,血象白细胞与中性粒细胞显著增高,偶见并发脑炎,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等疾病。
治疗1.一般治疗
保暖,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水、电解质和酸碱失衡,必要时氧疗。
2.抗病毒药物治疗
可以选用的常见抗病毒药物有金刚烷胺、病毒唑等;中药板蓝根、黄芪、金银花、大青叶、连翘等有一定的抗病毒作用。还可用α-干扰素、胸腺肽等。
继发性细菌感染时给予相应抗生素治疗。
预后原发性流感病毒肺炎虽较重,热程可长至10天左右,但多预后良好,几乎没有死亡。严重流感病毒肺炎远期后遗症可有肺不张、支气管扩张及肺纤维化等。
预防对流感病毒肺炎的预防,应先预防流感,掌握国内外疫情和病毒变异动态,人群免疫力状态,有利于疫情侦察,以便及时采取预防措施,加强卫生宣传教育,力争做到五早,即早发现、早诊断、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同时尽力减少传播的机会,在流感流行期间,避免进入人员拥挤场所,患者的鼻咽分泌物及其污染物应随时消毒,可应用疫苗作预防注射,疫苗多以甲型为主,但流感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及时选用弱毒株制备疫苗。
在流行前1、2个月内接种较好,接种后有较轻微的呼吸道症状,个别有发热,有效保护时间为6个月至1年,多数观察者证明可降低发病率50%~70%,一般情况下婴幼儿和老弱者不宜接种,至于药物预防方法,如金刚烷胺盐酸盐因其能阻止流感病毒进入人体细胞内,故有一定预防作用,中草药预防流感方面,可试用多种单方和复方中草药,已取得了不少经验,值得进一步研究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