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肾炎(HBV—GN)简称乙肝相关性肾炎,是指HBV感染人体后通过免疫反应形成免疫复合物,导致肾小球损伤的疾病。

病因及发病机制HBV相关肾炎主要表现为膜性肾病及膜增生性肾炎。一般认为膜性肾病是由于小分子的HBe抗原先种植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襻的上皮下,带阳性电荷的抗HBe抗体再与预先种植在上皮下的HBe抗原相结合而引起的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所致;膜增生性肾炎则是由于大分子的表面抗原(HBsAg)及其免疫复合物经由循环免疫复合物性肾炎的机制在肾小球毛细血管襻内皮下沉积所致。

临床表现及病理改变起病多为儿童及青少年,男性居多,临床表现多样。

1.肾脏表现

HBV相关性肾炎临床表现多样,主要表现为肾病综合征或肾炎综合征。起病多隐匿,有不同程度水肿和疲乏无力。所有病人均可出现镜下血尿或蛋白尿,部分病人以肾病综合征起病,部分病人有大量腹水。40%有血压升高,20%肾功能不全。

2.肾外表现

大多数病人肝功能正常,部分病人可合并慢性迁延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甚至肝硬化而出现相应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病人血中HBsAg阳性,60%~80%HBeAg阳性。部分病人肝功异常和转氨酶升高。极少数可出现低补体血症和冷球蛋白血症。

3.肾脏病理学特点

HBV相关性肾炎的病理类型多样,最常见的为HBV相关性膜性肾病,其次为HBV相关性膜增生性肾炎。HBV相关的膜性肾病有其特点:光镜下除可见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及钉突外,增厚的基底膜还常呈链环状,并伴有明显的系膜细胞和基质增生;免疫荧光检查除了IgG及C3呈颗粒样沉积外,也常有IgM、IgA及C1q沉积于毛细血管壁和系膜区;电镜检查可见大块电子致密物呈多部位分布,见于上皮下、基底膜内、内皮下及系膜区。根据上述表现,有人认为这种HBV相关的膜性肾病在某些方面既具有特发性膜性肾病,又具有系膜增生性肾炎的病理特点,也有作者称之为非典型膜性肾病。

诊断目前国际上对HBV相关肾炎并无统一的诊断标准。参照1989年北京座谈会的意见,建议国内试用下列三条对HBV相关肾炎进行诊断:①血清HBV抗原阳性;②膜性肾病或膜增生性肾炎,并除外狼疮性肾炎等继发性肾小球疾病;③肾组织切片上找到HBV抗原。其中,第③点为最基本条件,缺此项不能诊断。

治疗与预防HBV相关肾炎的治疗原则是①降低尿蛋白;②防治再发;③保护肾功能及延缓肾脏病进展。

由于HBV相关肾炎为HBV所致,因此有HBV病毒活动复制(如HBV-DNA复制指标阳性)的证据时应积极抗病毒治疗。HBV病毒复制阴转后,部分HBV相关肾炎病人蛋白尿也可减轻甚至阴转。

有人试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治疗HBV相关肾炎,在减少尿蛋白上有时虽可获得短期效果,但多数无效。而免疫抑制治疗可延迟HBV中和抗体的产生、促进HBV-DNA复制而加重病情。只有严重低蛋白血症和大量蛋白尿且病毒复制指标阴性时才可应用。用药时需要监测HBV复制指标。

预防远重于治疗。全面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是根本的预防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