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前葡萄膜炎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前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占葡萄膜炎总数的50%以上,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肉芽肿性和非肉芽肿性炎症。大致可将前葡萄膜炎分为三类:

1.第一类仅出现急性前葡萄膜炎,此类患者多呈HLA-B27抗原阳性,并且多合并有强直性脊椎炎、牛皮癣性关节炎、Reiter综合征和炎症性肠道疾病;

2.第二类为慢性前葡萄膜炎,如Fuchs综合征、儿童白色葡萄膜炎;

3.第三类是既可表现急性炎症,又可为慢性炎症,幼年型慢性关节炎、结核、梅毒等均可引起此症。

临床表现1.症状

患者可出现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在前房出现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或出现反应性黄斑和视盘(视乳头)水肿时,可引起视力明显下降,发生并发性白内障和继发性青光眼时,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2.体征

(1)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 睫状充血是指位于角膜缘周围的表层巩膜血管的充血,为最常见体征。

(2)角膜后沉着物 炎症细胞或色素沉积于角膜后表面,被称为KP。其形成需要角膜内皮损伤和炎症细胞或色素的同时存在。

(3)前房闪辉 是由于血-房水屏障功能破坏,蛋白进入房水所造成,裂隙灯检查时表现为白色的光束。因此前房闪辉并不一定代表有活动性炎症。

(4)前房细胞 在病理情况下,房水可出现炎症细胞、红细胞、肿瘤细胞核色素细胞。葡萄膜炎时主要为炎症细胞,裂隙灯检查可见到大小一致的灰白色尘状颗粒,近虹膜面向上运动,近角膜面则向下运动。炎症细胞是反映眼前段炎症的可靠指标。

(5)虹膜改变 可出现虹膜水肿、纹理不清等改变。

(6)瞳孔改变 炎症时因睫状肌痉挛和瞳孔括约肌的持续性收缩,可引起瞳孔缩小;虹膜部分后粘连不能拉开,散瞳后常出现多形状的瞳孔外观,如梅花状、梨状、不规则状,如虹膜发生360度的粘连,则称为瞳孔闭锁;如纤维膜覆盖整个瞳孔区,则被称为瞳孔膜闭。

(7)晶状体改变 前葡萄膜炎时色素可沉积于晶状体前表面,在新鲜的虹膜后粘连被拉开时晶状体片表面可遗留下环形色素。

(8)玻璃体及眼后段改变 在虹膜睫状体炎和前部睫状体炎时,前玻璃体内可出现炎症细胞,单纯虹膜炎患者偶尔可出现反应性黄斑囊样水肿和视乳头水肿。

检查1.急性复发性双眼交替发作的非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应进行HLA-B27抗原分型、骶髂关节拍片等检查;

2.前房积脓和多型性皮肤病变,应进行皮肤过敏反应性试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HLA-B5抗原或B51抗原分型等检查;

3.患者有肉芽肿性前葡萄膜炎和腹泻、便血等病变,应行肠道内镜检查和活组织检查等;

4.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对确定前葡萄膜炎伴发的黄斑囊样水肿、视盘轻度水肿有重要价值。不少急性前葡萄膜炎可引起反应性的眼底改变。

诊断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可做出诊断,由于多种全身性疾病都可引起或伴发此种葡萄膜炎症,确定病因对指导治疗、判断预后有重要的价值。因此对急性前葡萄膜炎应详细询问病史。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血沉、HLA-B27抗原分型等,对怀疑病原体感染所致者,进行相应的病原学检查。

治疗治疗原则是立即扩瞳以防止虹膜后粘连,迅速抗炎以防止眼组织破坏和并发症的发生。对高度怀疑或确诊的病原体感染所致者,则应给予相应抗感染治疗。对非感染因素所致的葡萄膜炎,由于局部用药在眼前段能够达到有效浓度,所以一般不需要全身用药治疗。

1.睫状肌麻痹剂

是治疗急性前葡萄膜炎的必需药物,一旦发病应立即给药。最常用的为后马托品眼膏,可有效预防虹膜后粘连的发生。但后马托品的扩瞳及睫状肌麻痹作用不及阿托品,因此,对急性严重的前葡萄膜炎,可给予阿托品眼膏。

2.糖皮质激素治疗

常用的制剂有醋酸氢化可的松、醋酸氟美松龙、醋酸泼尼松龙和地塞米松磷酸盐悬液或溶液。对严重的急性前葡萄膜炎,可给予地塞米松磷酸盐溶液每15分钟点眼一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小时一次,连续应用数天后,根据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少点眼次数。对于出现反应性视乳头水肿或黄斑囊样水肿的患者,可给予地塞米松Tenon囊下注射。对于不宜Tenon囊下注射、或双侧急性前葡萄膜炎出现反应性黄斑水肿、视乳头水肿,可给予泼尼松口服,早晨顿服,使用1周后减量,一般治疗时间为2~4周。

3.非甾体消炎药

非甾体消炎药主要通过阻断前列腺素、白三烯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已经证明,急性前葡萄膜炎,特别是手术后或外伤后所致者有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物的参与,因此可给予吲哆美辛、双氯芬酸钠等滴眼液点眼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