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典型麻疹综合征是一种疾病,通常与以前曾接受过麻疹灭活疫苗(现已不再使用)免疫有关。暴发常见于以前接受过疫苗的十几岁的少年和青年及未接受过疫苗的学龄前儿童。母亲患过麻疹的婴儿,从母体获得的被动免疫差不多能维持一年,一年后易感性增高。患一次麻疹后能产生终生免疫。
病因一般认为是以往接种的麻疹疫苗使机体获得了持久性细胞免疫,当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时,则致敏的淋巴细胞对病毒的抗原及其改变了的宿主细胞成分发生迟发型变态反应,因而引起本症,但亦有人认为本症的发生系由于麻疹病毒抗原与循环中抗体所形成的免疫复合物所致。
临床表现突然起病,高热、头痛、腹痛及肌肉痛,但无咳嗽、流涕或结膜炎现象。在发病后48~72小时发疹,常见于踝部、腕部及身体皱襞处,其皮疹多为瘀点,少数为斑疹、丘疹、荨麻疹或水疱。在3~5天内,皮疹逐渐由头部向躯干及四肢蔓延,掌跖可有水肿,虽腭部可见有瘀点,但无Koplik氏斑,在以往接种的部位,皮疹则更明显,皮疹约在2周内消退。常并发肺炎、胸腔积液及肺门淋巴结肿大,部分病例肺部残存结节性病灶,可持续2年以上,易误诊为肺肿瘤。其他尚可并发脑炎、感染后迁延性关节痛、心肌炎、舌炎及持续性低血压等。
非典型麻疹综合征可能突然发病,伴有高热,中毒症状,头痛,腹痛和咳嗽。1~2日后可能出现皮疹。皮疹常常开始于四肢并呈斑丘疹,水疱样,荨麻疹样或紫癜样。可能发生手,足水肿;常见肺炎和肺门淋巴结肿大,肺部小结状密度增生变化可能持续12周或更长。非典型麻疹的鉴别诊断类似于典型的麻疹,不过有时多形性皮疹和严重的全身症状可提示洛基山斑疹热,钩端螺旋体病,出血性水痘或脑膜炎球菌感染。其他鉴别诊断包括一些细菌或病毒性肺炎,胶原-血管性疾病。例如少年型类风湿关节炎和川崎病(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有接触麻疹的病史和接受过病毒死疫苗免疫史提示非典型性麻疹,但要确诊,需要作病毒分离和/或血清学检查。
麻疹病毒活疫苗能提供持久的免疫。这种疫苗产生轻的或不明显的非传染性感染,其抗体反应与自然感染者相似。接种疫苗后5~12日内发热达38℃以上,并接着出现皮疹的被接种者,不到5%。中枢神经系统反应极为少见。治疗是对症性的。继发性细菌性并发症需要使用适当抗菌药物。维生素A能降低营养不良的麻疹病人的发病率及病死率。血清免疫球蛋白对脑炎无效;只能依靠对症处理。
症系指接种过麻疹疫苗若干年后,血中抗体水平下降,再感染自然麻疹病毒而引起的一种特殊表现,多发生于10~24岁年轻人,冬春季节散发,无传染性。
检查实验室检查:有白细胞总数减少,常低于3×109/L,淋巴细胞增多及嗜酸性粒细胞增加,此外尚可有血小板减少、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血尿及血清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升高,血清麻疹补体结合试验滴度增高,麻疹病毒及细菌培养均阴性。
诊断依据接种麻疹疫苗后2~3天,出现上述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治疗对症处理。
高热时,可给小剂量退热剂咳;剧时予以镇咳药等。体弱病重者,早期给丙种球蛋白肌注少量多次输血或血浆。近年报告给麻疹病人补充维生素A一次10万~20万IU口服可减轻病情使病死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