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胶样粟丘疹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胶样粟丘疹又称胶样假性粟丘疹或皮肤胶样变性。表现为淡黄色或棕黄色的多发、质韧、孤立的半透明丘疹,亦有报道皮损呈蓝色,好发于面、耳、颈和手背等日光暴露部位,偶见于非曝光部位,如腰部。本病分为幼年型胶样粟丘疹(JCM)、成人型胶样粟丘疹(ACM)、结节性胶样变性及色素性胶样粟丘疹(PCM)。胶样粟丘疹为良性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亦可因外伤或疾病而引起。一般分为儿童型及成人型。

病因胶样粟丘疹病因不明,可能与长期日晒有关,PCM的发生还可能和某些化学物质,如苯、氢醌的长期接触有关。

临床表现胶样粟丘疹是真皮胶原纤维和弹性纤维变性的结果。幼年型在青春期前发病,至青春期后自行消退,常有家族史。在露出部位发生半透明的淡黄色黄豆大圆形或不整形扁平丘疹,常群集对称分布。好发于面部和手背。成人型常在长期受日光曝晒后发生。皮疹好发于前额、眼睑周围等。除有半透明扁平丘疹外,还可见淡黄、桔黄色的结节或斑块。斑块上有时可见毛细血管扩张。结节性胶样变性常发生在成人,皮损为单个、多个结节或斑块,呈粉红色或棕黄色,直径5~50mm,多发生于面部,也可发生于颈部和头皮。色素性胶样粟丘疹常表现为色素增加的斑片,颜色从灰色至亮黑,皮损处可有萎缩。一般不伴内脏损害,偶可伴有多发性骨髓瘤。

诊断多见暴露部位,尤其是眼睑及其周围、颊和额部、鼻部、手背,成人也可见于阴囊。皮损为1~2mm大小的白色或黄白色皮内小囊肿,表面光滑,常多发性,皮疹用针挑破后可挤出黏性胶样物质。常对称分布,相互不融合。无自觉症状。注意与粟丘疹、扁平苔藓和皮肤淀粉样变相鉴别,粟丘疹为白色丘疹,用针挑破后可挤出脂样物质。扁平苔藓丘疹呈红色或紫红色,不透明,亦无胶样物质,自觉症状有明显的瘙痒,组织病理有助鉴别诊断。皮肤淀粉样变好发小腿伸侧,皮疹为淡褐色、圆形的半球状隆起的坚实丘疹,刚果红染色阳性。

治疗本病尚无特效治疗药物,需避免长期日光暴晒。皮损少者,可采用液氮冷冻、磨削术或长脉冲Er:YAG激光治疗。另外,可口服小剂量的羟氯喹和大剂量的维生素C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