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裂症可发生于成年人和儿童,是儿童精神类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精神病。儿童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较成人低。据国外报道15岁以下精神分裂症的患病率是0.14%~0.34%。国内文献报道儿童精神分裂症患病率为0.05%~0.08%,男女比率相差不多。起病于10岁以前者较少;10岁以后起病者显著增多。起病年龄最小者为3岁,一般以12~14岁少年占多数。
病因1.遗传因素
本症患儿家族中有精神病遗传史的发生率较高(16%~64%)。
2.器质性因素
本症患儿有围生期损害史较为常见。神经系统发育成熟延迟、神经系统检查有软体征和脑电图异常亦较多见,近年来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患儿诱发电位P300潜伏期显著缩短及波幅降低;头颅CT扫描、磁共振影像(MRI)等研究结果提示额叶、基底节、颞叶损害与精神分裂症密切相关。
3.心理社会因素
儿童受到强烈精神创伤,如父母离异,亲人死亡、升学未成等生活事件诱发精神分裂症者较为常见,而且心理社会因素对于病程的延续及预后也有重要影响。
4.病前性格特征
本症患儿病前性格多为内向,在性格偏异或不健全基础上,受到环境因素的影响,增加发病的危险性。
5.生物化学因素
一般认为本症与中枢多巴胺能系统活动过度,去甲肾上腺素能功能不足有关。有些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增高,而胆碱能系统受抑制。
临床表现1.起病形式
多缓慢起病,随年龄增长,急性起病逐渐增多。
2.早期症状
儿童精神分裂症早期症状主要为情绪、行为改变、睡眠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等,部分病例早期出现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
3.基本症状特征
(1)临床症状与年龄因素密切相关年龄小者症状不典型,单调贫乏;青少年患者基本症状逐渐与成人相似。
(2)情感障碍大多表现孤僻、退缩、冷淡,与亲人及小伙伴疏远或无故滋长敌对情绪。无故恐惧、焦虑紧张、自发情绪波动等症状。
(3)言语和思维障碍年小的病例常表现言语减少、缄默、刻板重复、言语含糊不清、思维内容贫乏。年长患儿可有病理性幻想内容,离奇古怪的妄想内容,并常有被害、罪恶、疑病和非血统妄想。
(4)感知障碍儿童精神分裂症感知障碍多较生动鲜明,恐怖性和形象性为特征,可有幻视、幻听(言语性或非言语性)、幻想性幻觉以及感知综合障碍(如认为自己变形、变丑等),尤以少年患儿为常见。
(5)运动和行为异常常表现兴奋不安、行为紊乱、无目的跑动,或呈懒散无力、迟钝、呆板、少动,或出现奇特的动作或姿势,常有模仿动作或仪式性刻板动作。少数患儿表现紧张性木僵和兴奋,冲动、伤人和破坏行为。
(6)智能活动障碍主要见于早年起病的患儿。大多病例一般无明显智能障碍。
检查神经系统检查、脑电图检查、头颅CT扫描、磁共振影像(MRI)检查,主要是排除脑器质性改变引起的精神障碍。
诊断儿童精神分裂症诊断的主要指征如下:
1.症状标准
具有精神分裂症的基本症状,以思维联想障碍、情感障碍为主要特征,并与相应年龄行为的活动表现有明显异常和不协调,同时至少有下列症状之一:
①思维贫乏,联想散漫或破裂,思维内容离奇,有病理性幻想和妄想。
②情感淡漠,孤独退缩,兴趣减少,自发情绪波动,无故哭笑或焦虑恐惧。
③意识清晰情况下,出现感知障碍、行为紊乱、精神运动兴奋、作态、违拗或迟钝少动。
2.严重标准
适应能力明显受损,与大多数同龄正常儿童相比明显异常,包括在家庭、学校各种场合下的人际关系、学习表现、劳动和自助能力的变化和缺陷。
3.时间标准
病程至少持续1个月。
4.排除
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躯体疾病所致精神障碍、情感性精神障碍和发育障碍。
儿童精神分裂症往往潜隐起病,缓慢进展,症状不典型,诊断比较困难,尤其年小的患儿,故须细致检查和深入观察。并须与儿童孤独症、精神发育迟滞、多动障碍、品行障碍以及器质性精神障碍等相鉴别,以免误诊或漏诊。
并发症可出现情感障碍、言语和思维障碍、感知障碍、运动和行为异常、活动障碍等症状。
治疗本症疗法基本与成人相似,主要采取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心理治疗和教育训练相结合,各种治疗的选择,除了根据主要临床症状之外,还要结合患者具体情况,如年龄、躯体发育、营养状况加以全面考虑。
1.药物治疗原则
宜从小剂量开始,递增至疗效满意的治疗量,持续1月左右再渐减至维持剂量(相当于治疗量的1/4~1/3),通常维持治疗半年以上。
2.常用口服抗精神病药
氯丙嗪、奋乃静、舒必利、氯氮平、甲硫达嗪、氟哌啶醇、维思通、三氯噻吨(复康素),哌咪清等,显效率50%~60%。
3.长效制剂
能有效地维持慢性期病人的疗效。
4.药物治疗的副作用
锥体外系反应是最常见的副反应,可表现为假性帕金森反应、静坐不能、动眼危象、吞咽或言语困难等,可口服安坦或肌注氢溴酸东莨菪碱。还可出现肝功能损害、粒细胞减少、体位性低血压、嗜睡、便秘、泌乳、色素沉着、闭经或性功能障碍等。
5.饮食护理
(1)儿童精神分裂症应该控制高热量饮食:精神分裂症病人习惯于高热量饮食。抗精神病药物改善病情,而增进食欲。有的病人不知饥饱,一次进食量较多,因此,饮食应定时、定量,按食谱供应。有研究表明,随意摄入热量比限制摄入热量增加了脑细胞的氧化损害,损害学习和记忆,加上精神分裂症病人倾向不锻炼,故易感肥胖、高血压和糖尿病,即使不服抗精神病药也是如此,故精神分裂症病人宜控制高热量摄入。
(2)木僵、违拗者应劝食:必要时给鼻饲流食,如奶类、豆浆、稀饭、果汁、菜汁等。并在床头备好适量饭菜,以备无人在场时,起床食用。
(3)被害妄想拒食者:除劝食外,应提供密闭包装食品,有条件的可让家属提供符合口味的饮食。但应按医嘱调配,达到合理供应。
(4)饮食应注意烹调方法和多食绿色蔬菜及新鲜水果:以增进食欲、补充足量的维生素及微量元素。
预后起病年龄小、缓慢起病而且进程缓慢;呈进行性发展以及智力减退者预后较差。因此,早期诊断,及时采取积极治疗等和儿童精神分裂症的预后有重要关系。
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很高,且复发次数愈多,疾病所造成的精神缺损也越严重,给病人、家庭、社会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一旦得了精神分裂症,就要千方百计地在预防复发方面采取措施,即在未复发的情况下采取措施。
1.坚持维持量服药治疗
是最有效的预防复发措施。大多数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与自行停药有关。坚持维持量服药的病人复发率为40%,而没坚持维持量服药者复发率高达80%。因此,病人和家属要高度重视维持治疗。
2.及时发现复发的先兆,及时处理
精神分裂症的复发是有先兆的,只要及时发现,及时调整药物和剂量,一般都能防止复发,常见的复发先兆为:病人无原因出现睡眠不好、懒散、不愿起床、发呆发愣、情绪不稳、无故发脾气、烦躁易怒、胡思乱想、说话离谱,或病中的想法又露头等。这时就应该及时就医,调整治疗,病情波动时的及时处理可免于疾病的复发。
3.坚持定期门诊复查
一定要坚持定期到门诊复查,使医生连续地、动态地了解病情,使病人经常处于精神科医生的医疗监护之下,及时根据病情变化调整药量。通过复查也可使病人及时得到咨询和心理治疗,解除病人在生活、工作和药物治疗中的各种困惑,这对预防精神分裂症的复发也起着重要作用。
4.减少诱发因素
家属及周围人要充分认识到精神分裂症病人病后精神状态的薄弱性,帮助安排好日常的生活、工作、学习。经常与病人谈心,帮助病人正确对待疾病,正确对待现实生活,帮助病人提高心理承受能力,学会对待应激事件的方法,鼓励病人增强信心,指导病人充实生活,使病人在没有心理压力和精神困扰的环境中生活。
5.开展社区精神病防治工作
要早期发现病人,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必须在社会建立精神疾病的防治机构,在基层医疗保健组织普及精神疾病的防治知识。建立社区精神病防治机构以来,精神分裂症的复发率有较明显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