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椎弓峡部裂为常见病症,可发生于椎体一侧或两侧。峡部位于上、下关节突之间,此处不连接或断裂,称为椎弓峡部裂或脊椎崩解症,或可合并脊椎裂等其他畸形。是发生腰腿痛的潜在内因,少数为无症状或滑脱,多数可发生脊柱不稳定和不同程度腰椎管狭窄症状。
病因脊椎椎弓峡部裂发生原因不清,与下述因素有关:
1.先天性因素
脊椎于胚胎第七周开始出现四个软骨核(椎体两个,每侧椎弓各一个)。四个软骨核继续生长,并联合形成一个软骨样脊椎。约在胚胎第十周后,又开始出现三个原发性化骨核,包含在原发性软骨核内,慢性生长,至出生时仍然是分离的。出生后1~2岁椎弓开始联合,并出现脊突。3~6岁后椎体与椎弓骨核融合。如果在部位上下关节突部位骨化不全或有潜在的软骨缺损,即形成先天性峡部骨不连。形成椎体与后部椎板无骨性连接,与相邻椎体仅靠软组织联系。
2.后天因素
生长完全正常的的脊椎由于暴力可发生骨折(少见),多见由于不正确的体力劳动或训炼,特别过度伸展负担,致峡部应力集中,发生疲劳骨折,其机制与疲劳骨折相似。举重运动员发生椎弓峡部裂很多。
3.先天性因素与后天外伤说
即所谓峡部发育薄弱,再加上某种程度的外伤或劳损,也可导致薄弱的峡部发生骨折。
临床表现单纯性椎弓峡部裂早年可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由于它影响腰部稳定性,局部软组织容易发生劳损。患者成年后可出现腰椎滑脱而出现明显症状,其主要症状为腰腿痛,呈持续性或间歇性,或仅在过度劳累时始感疼痛者。疼痛可局限于腰骶部,也可向髋部、骶尾部或下肢放射,如坐骨神经痛。日久可发生管狭窄等,而产生马尾神经麻痹症状,腰部疼痛、下肢放射性痛、间歇跛行、腰前突增加。局部腰椎有明显压痛和叩击痛。腰椎深压痛(+)。
检查对于椎弓根峡部裂及脊椎轻度滑脱,临床诊断困难,需行X线检查,常需要投照前后位,侧位与斜位片。
1.前后位片
椎弓崩解常不易显出,有明显之滑脱者可见滑脱椎体之下缘与下部椎体相重叠,呈新月形密度增厚。第5腰椎横突与椎体前缘相重叠,出现“巴拿马”草帽样密度增厚影。
2.侧位片
可在上下关节突之间,见一斜行骨质密度减低阴影。可见轻重不等的滑脱椎体前移,严重时整个椎体完全前移,同时可见间盘有退行性变者,椎间隙变窄等。
3.斜位片
左右45°斜位像能清楚显示峡部裂,在上、下关节突之间见一密度减低影,形如“狗脖子上戴项链”的影像。CT或MRI检查可见有黄韧带肥厚及侧隐窝狭窄。
诊断根据上述临床症状和体征及所见影像学表现即可诊断。
治疗1.非手术治疗
单纯峡部不连,椎体无滑脱,也无明显临床症状者。应避过劳,经常进行仰卧起坐等腹肌锻炼,减轻腰椎前突,防止滑脱发展。
2.手术指征
(1)腰腿痛、反复发作、经非手术治疗无效者。
(2)椎体向前滑脱明显,伴有腰腿痛、麻木,或有明显间歇跛行者。
(3)椎体向前滑脱,有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显示有明显黄韧带肥厚或侧隐窝狭窄等椎管狭窄现象。
3.手术方法
单纯椎板切除减压术,仅应用于老年人、椎体无滑脱、仍然较稳定者。目前大多数本病患者应用椎管减压及各种内固定材料进行复位植骨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