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口腔颌面部皮样、表皮样囊肿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胚胎发育时遗留于组织中的上皮细胞发展而成。口底皮样或表皮样囊肿,是因第一、第二对鳃弓在中线融合时被埋入的上皮残余发展而来。也可为获得性植入囊肿,是创伤时上皮被带入组织深部发展所致。

临床表现1.好发于口底、颏下、眼睑、额、鼻、眶外侧、耳下等部位,多见于儿童及青年。

2.生长缓慢。

3.常为球形、深在、界限清楚、触诊有面团感,一般无自觉症状。

检查1.对于临床表现较典型,术前诊断已较明确者检查专案以检查框限“A”为主;

2.对于临床表现不典型,鉴别诊断较困难者或肿瘤巨大者检查专案可包括检查框限“B”和“A”。

诊断1.生长缓慢的无痛性肿块;

2.检查为较深在界限清楚的肿块,扪有面团感;

3.穿刺抽吸物为豆渣样,镜下可见脱落上皮细胞、毛囊和皮脂腺等;

4.病理组织学检查确诊。

鉴别诊断主要应与口底舌下囊肿、甲状舌管囊肿、口底蜂窝织炎相鉴别。

口底舌下囊肿位于口底的一侧,局部呈蓝色病变,质软,穿刺为黏稠的蛋清样液体。

口底蜂窝织炎在成人后多由牙源性感染所致,在儿童多由涎腺源性感染所致,局部存在红肿热痛等炎症表现。发病一周后,穿刺可见脓液。

甲状舌底囊肿多见于1~10岁的儿童,囊肿多位于舌骨上下部的中线位置。舌骨体与囊肿之间可扪及坚韧的条索并与舌骨体粘连,可随吞咽及伸舌等动作而移动,穿刺检查可见透明、微混浊的黄色稀薄或黏稠性液体。

治疗手术治疗,手术预防感染用药5~7日。

皮样、表皮样囊肿为良性肿物,其与周围组织间有很明显的界限,手术很容易摘出,手术创伤很小,少数并发感染者可先使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后再行手术治疗。

预防皮样囊肿多系先天性疾病,暂无预防措施。

表皮样囊肿多由损伤、手术造成,故提高医疗水平乃预防最佳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