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原贮积病是少见的一组常染色体相关的隐性遗传病,患者不能正常代谢糖原,使糖原合成或分解发生障碍,因此糖原(一种淀粉)大量沉积于组织中而致病。糖原贮积病有很多类型,其中Ⅰ、Ⅲ、Ⅵ、Ⅸ型以肝脏病变为主,Ⅱ、Ⅴ、Ⅶ型以肌肉组织受损为主。最严重的糖原贮积病是糖原贮积病Ⅱ型,通常在1岁内发病,避免运动可使症状消退。肌肉的损害导致肌球蛋白释放入血,肌球蛋白对肾脏有害,限制运动可降低肌球蛋白水平。大量饮水,尤其在运动后,可稀释肌球蛋白。
病因糖原贮积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磷酸化酶激酶缺乏型则是X-性连锁遗传。
临床表现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包括Ⅰa型(葡萄糖-6-磷酸酶缺乏)及更罕见的Ⅰb型(G-6-P微粒体转移酶缺乏)、Ⅲ型、Ⅵ型和伴X染色体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磷酸酶b激酶缺乏。肌-能量障碍性糖原贮积病主要表现为肌肉萎缩、肌张力低下、运动障碍,包括Ⅴ型、Ⅶ型,磷酸甘油变位酶缺乏和LDHM亚单位缺乏另有Ⅱ型、Ⅳ型等。
1.Ⅰ型糖原贮积病
临床最常见,由于缺乏葡萄糖-6-磷酸酶,不能将6-磷酸葡萄糖水解为葡萄糖。主要表现:①空腹诱发严重低血糖患者 出生后即出现低血糖、惊厥以致昏迷,长期低血糖影响脑细胞发育,智力低下,多于2岁内死亡;②伴酮症和乳酸性酸中毒;③高脂血症 臀和四肢伸面有黄色瘤,向心性肥胖,腹部膨隆,体型呈“娃娃”状;④高尿酸血症;⑤肝细胞和肾小管上皮细胞大量糖原沉积 新生儿期即出现肝脏肿大、肾脏增大,当成长为成人,可出现单发或多发肝腺瘤、进行性肾小球硬化、肾功能衰竭;⑥生长迟缓 形成侏儒状态。
2.Ⅱ型糖原贮积病
全身组织均有糖原沉积,尤其是心肌糖原浸润肥大明显。婴儿型最早于出生后1个月发病,很少生存到1岁,面容似克汀病,舌大、呛咳、呼吸困难,2岁前死于心肺功能衰竭。青少年型主要表现为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成人型表现为骨骼肌无力。
3.Ⅲ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多分支糖原,又称界限糊精病。主要表现:①低血糖 较Ⅰ型轻微;②肝大 可发展为肝纤维化、肝硬化;③生长延迟。
4.Ⅳ型糖原贮积病
堆积少分支糖原,又称支链淀粉病。肝大、肝硬化、生长障碍、肌张力低,如初生婴儿有肝硬化者应除外本病。患者多于1周岁内死于心脏和肝衰竭。
5.Ⅴ型糖原贮积病
因肌肉缺乏磷酸化酶,患者肌肉中虽有高含量糖原但运动后血中少或无乳酸。多青少年发病,中度运动不能完成,小量肌肉活动不受限制,肌肉易疲劳,肌痉挛,有肌球蛋白尿。
6.Ⅵ型糖原贮积病
主要表现为肝大,低血糖较轻或无。
7.Ⅶ型糖原贮积病
运动后肌肉疼痛痉挛,有肌球蛋白尿,轻度非球形红细胞溶血性贫血。
8.磷酸酶b激酶缺乏症(Ⅷ或Ⅸ型)
肝大,偶有空腹低血糖,生长迟缓,青春期自行缓解。
9.X型糖原贮积病
肝脏、肌肉糖原沉积,肝脏肿大,空腹低血糖肌肉痉挛,一定程度智力低下。
10.O型为糖原合成酶缺乏
患者通常出现空腹低血糖、高血酮、肌肉痉挛和一定程度的智力障碍,易与低血糖性酮症相混淆。
检查1.实验室检查
空腹血糖测定;血总胆固醇、三酰甘油测定;血乳酸测定、尿酸测定;胰高糖素试验;肝功能转氨酶测定。
2.其他辅助检查
依据病情应选做骨骼X线检查、腹部B超、心电图、超声心动图等。必要时做组织或器官病理活检。
诊断1.Ⅰ型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肝大、空腹低血糖、身材矮小、肥胖等。
(2)血液生化检查 空腹血糖低,血三酰甘油及胆固醇升高,血乳酸、尿酸升高。
(3)胰高糖素试验 胰高糖素肌内注射,每15分钟测血糖持续2小时,正常人10~20分钟后空腹血糖可上升3~4mmol/L,本病患者上升<0.1mmol/L2小时内血糖仍不升高,乳酸上升3~6mmol/L,并加重已有的乳酸性酸中毒,血pH值降低。
(4)肝穿刺活检 是本病确诊依据测定患者肝糖原常超过正常值6%,葡萄糖-6-磷酸酶活性降低以至缺失,细胞核内有大量糖原沉积。
(5)果糖或半乳糖转变为葡萄糖试验 迅速静脉输注果糖或半乳糖配制的25%溶液,每10分钟取血1次共1小时,测定血葡萄糖、乳糖、果糖、半乳糖含量,患者血葡萄糖不升高,而乳酸明显上升。
(6)骨骼X线检查 可见骨骺出现延迟及骨质疏松。
2.Ⅱ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 患者生长发育落后,心脏肥大,肌肉松弛。
(2)肌酸磷酸酶和醛缩酶 肌酸磷酸酶和醛缩酶增高。
(3)检查 确诊依赖肌肉、肝脏活检,电镜示糖原颗粒沉积,缺乏α14-葡萄糖苷酶,皮肤活检成纤维细胞培养也无此酶的存在。
(4)早期妊娠 羊水细胞中可见糖原颗粒。
3.Ⅲ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 肝大、肌无力。
(2)胰高糖素试验 清晨空腹肌内注射后,患者血糖不升或上升很少;进食2小时后肌内注射,血糖可上升3~4mmol/L,血乳酸浓度不变。
(3)肝脏或肌肉活检 用碘测定呈紫色反应,证实有界限糊精存在。也可作红细胞白细胞加碘检测。
(4)红细胞、白细胞淀粉α1,6-葡萄糖苷酶活性测定
4.Ⅳ型诊断依据
患者有肝硬化、肝脾肿大、黄疸和腹水,肝组织碘试验淀粉呈紫色反应者为阳性。
5.Ⅴ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 肌肉活动受限、肌痉挛等。
(2)束臂运动试验 患者上臂扎血压带,打气使气带压力达收缩期血压以阻断血流,然后让患者伸曲手指反复运动1分钟,于运动前后测该臂血乳酸,正常人运动后乳酸增高,而患者血乳酸不升高。
(3)肌肉活检 显示肌糖原累积、肌磷酸化酶缺乏。
6.Ⅵ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 肝大,可有低血糖发生。
(2)空腹或餐后注射胰高糖素 不能使血糖升高。
(3)肝活检 糖原含量高,磷酸化酶活性低。白细胞中此酶活性低。
7.Ⅶ型诊断依据
(1)症状和体征 同Ⅴ型。
(2)肌肉活检 缺乏磷酸果糖激酶,红细胞中此酶活性低。
8.磷酸酶b激酶缺乏诊断依据
①症状和体征如肝大等;②测定白细胞或肝细胞酶活性降低。
9.X型诊断依据
①肝大;②胰高糖素试验阳性;③肝脏或肌肉活检。
10.O型诊断依据
①症状和体征;②胰高糖素试验;③餐后肝脏活检,肝糖原含量低于肝湿重0.5%;④红细胞糖原合成酶活性检测。
治疗向家长介绍疾病的知识及预后,将饮食控制知识教给家长,使其懂得长期节制饮食对控制疾病的重要性。自从应用饮食疗法以来,已有不少患者在长期治疗后获得正常生长发育,即使在成年后停止治疗亦不再发生低血糖等症状,教会家长如何观察低血糖先兆及处理,强调预防感染,适当锻炼身体的必要性,需门诊复查,定期随访。
1.Ⅰ型
(1)防治低血糖 急性发作时立即静脉注射25%葡萄糖,维持血糖于2.22~6.66mmol/L。每2~3小时进食高蛋白、低脂肪饮食1次。
(2)防治酸中毒 血乳酸高,应服碳酸氢钠。
(3)防治感染
(4)别嘌醇(别嘌呤醇) 治疗高尿酸血症。
2.Ⅱ型
目前尚无有效疗法。
3.Ⅲ型
进食宜少量多餐,高蛋白饮食限制脂肪和总热量防治低血糖。
4.Ⅴ型
①避免疲劳和剧烈运动;②运动前预备葡萄糖或果糖或给予异丙肾上腺素。
5.Ⅵ型
宜高蛋白饮食,少量多餐防治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