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科普中国]-时复目痒

科学百科
原创
科学百科为用户提供权威科普内容,打造知识科普阵地
收藏

时复目痒,中医病名。是指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而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故《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时复症。本病可延绵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而逐渐减轻或痊愈。一般双眼罹患。相当于西医学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

名词解释时复症是指发病时白睛红赤,奇痒难忍,每年至期而发,过期而愈,呈周期性反复发作的眼病。

历史沿革1、《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为时复症。1

2、时复目痒就其发病特征与《眼科菁华·时复之病》中所载之“时复症”相似,书中说:“类似赤热,不治自愈,及期而发,过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遂成其害。”

与西医病名的关系该病相当于西医学的春季卡他性结膜炎,属变态反应性结膜炎。

病因1、外感风热时邪,上犯肺络。

2、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上壅于目。

3、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上犯于目。

病机1、肺卫不固,风热外侵,上犯白睛,往来于胞睑肌肤腠理之间而致。

2、脾胃湿热内蕴,复感风邪,风湿热邪相搏,滞于胞睑、白睛所致。

3、肝血不足,虚风内动,上犯于目所致。

诊查要点诊断依据1、胞睑内可见硬而扁平的红色颗粒丛生,状如卵石,或见黑睛及其附近白睛色呈污红,并出现灰黄或暗红色胶样隆起。

2、双眼奇痒难忍,有灼热感或碜涩不适,甚则羞明流泪,眵多粘稠呈丝状。

3、周期性反复发作,一般春夏季发病,秋冬缓解,有自愈倾向。

4、多见于男性儿童及青少年。

病证鉴别1、椒疮:眼部微痒,见风流泪,睑内生细小颗粒,形状多似花椒,无定期发病的特征。

2、暴风客热:发病突然,可伴有刺痒,但眵多粘稠似脓为其特征。有一定传染性。

相关检查1、眼部检查:胞睑内面有状如铺路卵石样的扁平颗粒,表面似覆一层牛奶,白睛呈污红色;或见黑睛边缘出现黄白色胶样隆起结节,重者结节相互融合,包绕黑睛边缘,白睛呈污红或黄浊色。上述两种情况可以单独出现,也可同时存在。

2、实验室及特殊检查:结膜刮片可见嗜酸性粒细胞或嗜酸性颗粒。

辩证论治辩证要点本病主要在于患者的体质,而外因仅为诱发的因素,故内治除祛风止痒,缓解症状外,尚应根据患者全身脉症给以综合考虑。本病的治疗最好在发作前即开始,内治、外治相结合。

治疗原则内外治结合。

证治分类(一)风热犯目

症状:眼内奇痒,灼热微痛,睑内遍生颗粒,状如小卵石,遇风吹日晒或近火熏灼,病情加重,且有泪出。

治法:祛风清热,活血消滞。

方药:加减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薄荷、牛蒡子、荆芥、防风、连翘、苦参、花粉、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僵蚕、乌梢蛇。

(二)脾胃湿热,兼受风邪

症状:眼内奇痒尤甚,泪多眵稠,胞睑沉重,白睛微黄,色泽污秽,甚则黑白睛交界处呈胶状隆起;亦可伴睑内遍生颗粒,状如小石排列。兼见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祛风清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

常用药:荆芥、防风、薄荷、麻黄、大黄、芒硝、滑石、甘草、栀子、黄芩、连翘、石膏、桔梗、当归、白芍、川芎、白术。

(三)肝血不足,虚风内动

症状:眼痒势轻,时作时止,白睛稍显污红,或无明显见症。爪甲不荣,夜寐多梦,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补养肝血,熄风止痒。

方药:四物汤加减。

常用药:人参、白术、茯苓、白芷、防风、僵蚕、蒺藜、蜈蚣。

其他疗法1、龙胆草、防风、细辛、甘草煎水,或以内服药渣水熏洗患眼。

2、滴熊胆眼液、珍珠明目液或抗生素眼药水,必要时加用激素类眼药水。

转归预后本病病程可长达数年或数十年之久,随年龄增长逐渐减轻或痊愈。

预防调护1、发作期为避免阳光刺激,可戴有色眼镜。

2、少食或不食辛辣厚味之品,以免加重病情。

3、缓解期可益气补脾以固其本,对防止复发或减轻复发症状有积极的意义。

文献摘要《眼科菁华录·时复之病》说:“类似赤热,不治自愈,及期而发,过期又愈,如花如潮,久而不治,遂成其害。”

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光荣 - 国医大师、中医药文献学家、临床专家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