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胆气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禀赋不足,或暴受惊吓,导致心虚胆怯,心神失养,神魂不安所表现出来的虚烦不寐,胆怯心悸,舌淡,脉弦细的一类病证。常见于不寐。
病因病机心虚则神不内守,胆虚则少阳之气失于升发,决断无权,则肝郁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扰动神明,故遇事易惊,神魂不安,可至不寐。
辨证要点心胆气虚,痰浊内扰心窍,故心神不安,不寐多梦,易于惊恐而心悸。气虚则气短倦怠,小便清长。舌质淡,脉弦细,均为气血不足之象。
临床表现不寐多梦,易于惊醒,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心悸气短,倦怠,小便清长,或虚烦不寐,形体消瘦,面色晄白,易疲劳,或不寐心悸,虚烦不安,头目眩晕,口干咽燥。舌质淡,苔薄白,或舌红,脉弦细或弦弱。
常用中药人参、茯苓、甘草、远志、龙齿、石菖蒲、川芎。
常用腧穴照海、申脉、神门、印堂、四神聪、安眠、丘墟、心俞、内关。
治法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方剂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加减。
常见病不寐。
预防与调护1. 积极进行心理情志调整,克服过度的紧张、兴奋、焦虑、抑郁、惊恐、愤怒等不良情绪,保持精神舒畅。
2. 建立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从事适当的体力活动或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持之以恒,促进身心健康。
3. 培养好良好的睡眠习惯,晚餐要清淡,不宜过饱,更忌浓茶、咖啡及吸烟。
4. 睡前避免从事紧张和兴奋的活动,养成定时就寝的习惯。
5. 注意睡眠环境的安宁,床铺要舒适,卧室光线要柔和,并努力减少噪音。
转归不寐之症,虚者为多,且病程较长,难以速愈。治疗不当,由虚转实或虚实夹杂。该病多因思虑劳倦,伤及心脾,化源不足,气血虚弱,心神失养而致。如加之禀赋不足,房劳过度而伤及肾精,致成心肾阴虚,水火不济而成不寐、心悸等症。因此益气养血,养阴滋肾就称为治疗不寐虚证的一个重要方面。只要气血虚得养,精亏得复,则不寐自愈。虽病程较长,但预后较好。若失治误治,忧思久郁,进一步损伤心脾,虚久则气滞痰生,加之心胆气虚,痰浊上逆,蒙蔽心窍,神志迷蒙,不能自主而转为癫证;若痰浊内阻,因肝郁化火,或心火内炽,结为痰火,痰火扰心,心窍被蒙,神志逆乱,可发为狂证。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光荣 - 国医大师、中医药文献学家、临床专家 - 北京中医药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