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阴虚证,中医病证名。是指胃阴不足,胃失濡润,以胃脘嘈杂,饥不欲食及阴虚症状为主要表现的证候。
病因病机多由热病后期,或气郁化火,或吐泻太过,或过食辛温,伤津耗液,胃阴受损所致。
辨证要点胃阴不足,虚热内生,故见胃脘嘈杂,隐隐作痛;阴液不足,胃失濡润,则见饥不欲食;胃气失降,则干呕呃逆;胃阴亏虚,机体失润,则见口燥咽干,大便闭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临床表现胃脘嘈杂,隐隐作痛,饥不欲食,干呕呃逆,口燥咽干,大便闭结,小便短少,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法养胃生津,降逆止呃。
方剂益胃汤合橘皮竹茹汤加减。
常用中药沙参、麦冬、玉竹、生地、枇杷叶、柿蒂。
常用腧穴中脘、足三里、内关、膈俞、太溪。
常见病呃逆。
预防与调摄1、应保持精神舒畅,避免过喜、暴怒等精神刺激。
2、注意寒温适宜,避免外邪侵袭。
3、饮食宜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避免饥饱失常。发作时应进食易消化饮食,半流饮食。
转归预后呃逆一证,轻重预后差别极大,如属单纯性呃逆,偶然发作,大都轻浅,预后良好;若出现在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病情多较重;如见重病后期,正气需甚呃逆不止,呃声低微,气不得续,饮食不进,脉沉细伏,多属胃气将绝,元气欲脱的危候,极易生变。
12
本词条内容贡献者为:
孙光荣 - 国医大师、中医药文献学家、临床专家 - 北京中医药大学